五千年弦歌不辍,文明长河浩浩汤汤;百余载风云激荡,民族复兴势不可挡。新时代新征程,如何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基础上推动文明更新、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如何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大潮中实现文明复兴、文化进步?2023年10月,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详细】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此视频格式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鲜明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详细】
镜观·回响丨以文化人 以文育人【详细】
“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期间多次走访当地古城老街,察看历史文脉的保护与传承并作出重要指示。【详细】
在福建省三明市岩前镇岩前村西北方,一座寿桃形孤峰静卧于群山之间,这里就是开启福建远古文明神秘大门的万寿岩遗址。【详细】
2020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南腾冲和顺古镇考察调研。和顺是古代川、滇、缅、印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保存了比较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详细】
金秋十月,神州大地的广袤田野、美丽乡村一派忙碌。各地因地制宜,不断壮大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壮美画卷。【详细】
古树名木是极其珍贵的自然历史遗产,被誉为绿色“国宝”“有生命的文物”。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详细】
“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把历经沧桑留下的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详细】
中秋的皎洁圆月,映照着千家万户的灯火,也牵动着跨越山河的思念。【详细】
中秋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寄托着中国人浓浓的家国情怀和圆满和谐的美好追求。【详细】
万里此情同皎洁,一年今日最分明。国庆假日期间,中秋佳节如约而至。双节同庆之时,家国真情在我们心中澎湃。【详细】
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追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详细】
2024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天水考察麦积山石窟时指出,“看了这些文明之光、艺术之光,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详细】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此视频格式月是故乡明,人是家乡亲。中秋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人们对阖家团圆的美好期许,也承载着深厚的故乡情、家国情。每逢重要传统节日,习近平总书记都会以不同方式为千家万户送上祝福。让我们一起重温总书记的温暖话语,感受这份浓厚的家国情怀。资料来源: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文案、制作:梁秋坪【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详细】
故乡,无论走多远,都是难以割舍的牵挂。“我的家乡陕西,就位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站在这里,回首历史,我仿佛听到了山间回荡的声声驼铃,看到了大漠飘飞的袅袅孤烟。【详细】
2025年9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率中央代表团来到乌鲁木齐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总书记曾于2014年在喀什地区疏附县托克扎克镇阿亚格曼干村看望村民,该村由贫困村变为“明星村”。阿亚格曼干村的变化反映了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现状,新疆的“红色”产业映照着各族群众的幸福生活。【详细】
1895年,天津大学前身北洋大学堂诞生,成为我国第一所现代大学,肩负‘兴学强国’使命。学校开创了我国近代高等教育之先河,积极推动工业体系建立与技术创新。【详细】
1986年中秋节前夕,时任厦门市副市长的习近平骑自行车拜访厦门大学学生宿舍,与同学们共度佳节。近年来,他始终牵挂异地求学的年轻人和游子。2015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西雅图向侨胞们提前庆祝中秋,并邀请大家常回家看看。他强调,保持家国情怀,团结一致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