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发展,规划先行。“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在6月16日《求是》杂志发表的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如是强调。当历史的指针指向2025年的仲夏,这篇凝聚着思想光芒的重要文章,为正在谋篇布局的“十五五”规划点明了方向。一部部中长期规划中,我们能看出什么?规划之笔,如何勾勒未来中国?从历史维度看,它贯穿着“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时间是最客观的见证者。1953【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详细】
荒漠化,是人类面临的严峻生态难题。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憧憬着绿色,向沙海宣战,创造了一个个荒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详细】
共栽石榴树,政治互信的根基愈扎愈深。“就像走亲戚一样,密切交往。”习近平主席的生动比喻,正是元首外交的真实写照。【详细】
“我最关心的就是中华文明历经沧桑留下的最宝贵的东西。”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叮嘱,“留下来的这些瑰宝一定要千方百计呵护好、珍惜好”。【详细】
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我国是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大国,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十分重视。【详细】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让我们聚焦历史上的丝绸之路。这条路不仅是经贸之路,更是和平合作、文化交融之路。【详细】
青年是未来的希望。近年来,中国-中亚合作深度广度不断拓展,诸多重要举措助力青年发展,推动民心相通,着眼长远未来。【详细】
应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总统托卡耶夫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6月16日至18日赴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出席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详细】
天天学习“总书记一进门就注意到这幅画,感叹这么大一幅画,很像《清明上河图》,问我描绘的是哪里。我告诉他,画的是沈从文笔下的大美湘西。”回忆起与习近平总书记面对面交流的场景,潘氏艺术木雕非遗传承人潘能辉至今仍历历在目。2024年3月19日,雨后初霁。正在湖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热闹的常德河街,走进已有640余年历史的鸳鸯走马楼。楼内正在进行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展示,其中,桃源刺绣、麻质画等非遗作【详细】
新华社阿斯塔纳6月14日电 题:推动中国-中亚航船乘风破浪、勇毅前行——中亚各界热切期待习近平主席出席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新华社记者宋盈 阚静文 郑钰应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总统托卡耶夫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6月16日至18日赴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出席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中亚五国各界人士热烈欢迎习近平主席出席峰会,期待聆听习近平主席提出的重要理念与主张,期盼习近平主席与中亚五国领导人一道,进一步提升中【详细】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此视频格式今天的我们如何寻找古老的文化印记?五千多年的文脉遗存早已沁入我们的生活点滴我们看见 不朽的匠心泥土涅槃 塑成瓷骨玉色榫卯相依 叠砌楼阁殿宇纸随剪转 幻化万千祥瑞光影交错 演绎神话传奇我们听到 亘古的回响七弦泠泠 奏高山流水梨园雅韵 唱悲欢离合宏伟庄严的史诗 代代传诵悠扬灵动的歌谣 万籁共鸣我们触摸 文明的厚度指尖轮转 算珠碰撞拳掌生风 英姿飒爽笔锋顿挫间 书壮丽山河丝线穿【详细】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此视频格式“80多年前,中哈两位音乐家冼星海和拜卡达莫夫在阿拉木图相识相知,结下了跨越国界的兄弟情谊。【详细】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此视频格式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指出,随着共建“一带一路”深入推进,新疆不再是边远地带,而是一个核心区、一个枢纽地带。作为中国最大的汽车出口陆路口岸,霍尔果斯澎湃着新能源汽车的西行浪潮。在这里,免签政策照亮了“汽车摆渡人”跨国上班的新生计。车轮滚滚中,这些平凡的“贸易使者”,正以最朴素的方式,诠释“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详细】
“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2021年9月14日,在父亲曾经工作过的地方——中共绥德地委旧址,习近平轻声念出了位于展厅醒目位置的这行字。这是习仲勋同志说过的一句话。习近平出生在一个革命家庭,父亲习仲勋是一位“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习近平从小深受父亲影响。父子同心,“近平的为人特别像他的父亲”2022年3月,在一次与中青年干部的交流中,习近平分享了习仲勋在陕甘边区工作时同群众打成一片的【详细】
习语丨“中华文明延绵至今,正是因为有这种根的意识”“古人讲,‘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中华文明延绵至今,正是因为有这种根的意识。”今天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心系中华文化瑰宝保护传承的话语,共同守护文明之根。【详细】
中共中央13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座谈会,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20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详细】
文明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进步的标志。五千多年来,中华文明犹如一条波澜壮阔的长河,一路奔涌、浩荡向前,历经风雨绵延不绝,饱经沧桑历久弥新。【详细】
龙门石窟被誉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强调保护优先,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保护水平。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实支撑。【详细】
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是中华文明的骄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