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详细】
2012年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是改进作风的关键一步。通过持续深入学习教育,巩固全面从严治党成果,解决大党独有难题,正风肃纪反腐相贯通,形成了良好的党风社风。【详细】
近年来,随着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的开展,老街巷进行“微改造”,“老地方”焕发新气象。【详细】
全国两会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即赴贵州和云南考察调研。5年前,“十三五”收官,考察云南,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4年前,“十四五”开局,考察贵州,宣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也不能落下”。【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强调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明确要求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指出要高质量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强交通物流、能源、数字信息等大通道建设。云南凭借14亿多人口的国内大市场和南亚东南亚国际大市场的区位优势,通过中老铁路等标志性工程实现从地理枢纽到经济枢纽的跨越。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外贸、稳外资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要部署,需要因地制宜,做好自己的事,增强经济整体抗风险能力。【详细】
2025年3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肇兴侗寨考察,观看了侗族大歌表演,了解了侗族大歌的传承情况,并肯定了当地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曾形象而深刻地指出,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在赴各地考察时,他多次走进田间地头、关心当地特色产业,为农民致富找门路,为乡村振兴拓新路。【详细】
“让这一‘美丽产业’成为造福群众的‘幸福产业’”。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云南丽江现代花卉产业园时的一番话,把产业发展和人民幸福紧密联系起来,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详细】
全国两会后,祖国大西南,习近平总书记开启了一趟行程密集的考察调研。继多彩贵州之后,3月19日至20日,总书记来到七彩云南。进产业园、到古城,调研特色农业、关注文化遗产、共话民族团结……时隔五年再到云南,总书记指引云南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开创发展新局面。【详细】
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南丽江古城,强调保护利用好木府这样的重要文化地标,保护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各族群众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丽江古城作为有着800多年历史的文化旅游目的地,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通过创新保护理念和合理利用,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展现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活力。【详细】
全国两会闭幕不到一周,3月17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来到贵州、云南两个多民族省份考察,走进侗族村寨、花卉产业园、丽江古城等地,与干部群众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等,集众智、谋发展、话未来。【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云南考察时强调,云南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广大干部群众表示,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奋发进取、真抓实干,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开创云南发展新局面。【详细】
结束贵州考察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步履不停,转赴云南。3月19日下午,总书记来到位于云南北部的丽江市,先后考察了丽江现代花卉产业园和丽江古城。【详细】
3月17日至18日,贵州;19日至20日,云南。全国两会后,习近平总书记连赴西南两省考察调研。【详细】
3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南丽江古城,沿着石板路边走边看。当地居民和沿途游客十分热情地向总书记问好,习近平不时停下脚步同大家亲切交流。【详细】
有一种生活叫云南,有一首歌谣叫丽江。如果“诗和远方”有旋律,也会把丽江唱给你听。【详细】
时政现场说,人人有话说。3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肇兴侗寨考察,了解当地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社会治理、保护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等情况。【详细】
在贵州黔东南的侗乡黎平,唱一个故事,染一段锦绣,“黎民平安”的美好寓意下,不仅有侗家烟火、轻车慢马,也有侗韵悠长、风光无限。【详细】
时政微纪录丨春到黔东南【详细】
临近春分,黔贵大地一派生机盎然。3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考察调研,走访黎平县肇兴侗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