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文化传承发展呈现出新的气象、开创了新的局面,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详细】
中华民族历经风雨,修史立典、赓续文脉自古以来被视为造福万代的巍巍大业。习近平总书记曾言:“盛世修文,我们这个时代,国家繁荣、社会平安稳定,有传承民族文化的意愿和能力,要把这件大事办好。”【详细】
“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既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详细】
2014年正月里,习近平总书记走进雨儿胡同,要求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详细】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详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引领文化强国建设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把我们党对文化作用和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详细】
北京燕山脚下,青山之间,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坐落于此。【详细】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我们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详细】
“看到来信,我回想起20年前为你们学校培土奠基的情景。”2024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即将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之江小学的学生们回了一封信。【详细】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详细】
“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谈及文化传承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总是饱含深情。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召开一年了,重温历年来总书记关于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论述。【详细】
2021年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贵州考察调研时强调,优良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详细】
去年6月2日,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详细】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详细】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详细】
文明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进步的标志。五千多年来,中华文明犹如一条波澜壮阔的长河,一路奔涌、浩荡向前,历经风雨绵延不绝,饱经沧桑历久弥新。【详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比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详细】
5月30日,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之江小学的学生们收到了一份特别的儿童节礼物——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这封回信背后是一段在20年前结下的温暖情缘。【详细】
河南安阳殷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记载并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从这里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了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前推进了约1000年。2022年10月28日,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就来到这里考察调研。【详细】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总书记这样强调【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