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曾经11次到同一个地市调研。在他的推动下,“国民小吃”从这里走向全国,多项改革从这里推向全国。这就是三明。今年3月23日,习近平再次踏上这片土地。伴随着他第12次到三明,人们了解到更多当年的故事,对于许多民生大事也有了更深的理解。【详细】
20多年前科技特派员制度发端于福建南平,习近平同志结合对南平市向农村选派干部的调查与思考,提炼出的“高位嫁接、重心下移、夯实农村工作基础”的思路,指引一批批科技特派员以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详细】
听说近年来在科技特派员团队指导下,茶园突出生态种植,提高了茶叶品质,带动了茶农增收,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高兴。他指出,要很好总结科技特派员制度经验,继续加以完善、巩固、坚持。【详细】
此次考察的武夷山,绵延千里,是我国东南地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我国4项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之一,生态综合价值可见一斑。【详细】
借用这句古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把赢得民心民意、汇集民智民力作为重要着力点。【详细】
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赴福建考察。这是今年以来第三次国内考察,也是“十四五”规划纲要通过后的首次国内考察。赴闽第一天,习近平来到位于南平的武夷山市。【详细】
全国两会之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离京考察,来到福建。第一站,武夷山。正值“十四五”规划纲要通过实施,“十四五”全面开启。总书记地方考察首站看山,其中有什么深意?【详细】
22日,正在福建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朱熹园,了解传统文化传承等情况。【详细】
在“世界水日”来临之际,央视网《联播+》特梳理总书记关于治水的殷切嘱托,与您一起学习。【详细】
这篇文章是2019年3月22日习近平在会见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时的谈话要点。细细品读,其中蕴含的总书记的深厚人民情怀熠熠生辉。【详细】
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告别“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7年来,总书记立足当前、着眼未来,从不同方面为推动京津冀高质量发展谋篇布局。【详细】
回望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经据典、援古证今,赋予典故鲜活的时代价值,深刻阐释百年大党初心如磐、历久弥坚的精神密码。央视网《天天学习》特别策划“典”亮百年系列,与您一起深刻领会。【详细】
时政微周刊丨总书记的一周(3月15日—3月21日)【详细】
七年来,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和有关部门一件一件事去做、一茬接一茬地干,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顺利完成了到2020年的中期目标任务。【详细】
文章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详细】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多次提及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年,再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其中关于“红色资源”“红色基因”的论述,其指导意义更为凸显。【详细】
我们从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一书中,摘录了总书记讲述过的许多感人至深的党史故事,一起感悟党史中蕴含的智慧和力量。【详细】
“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中央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动员全党全国满怀信心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作出的重大决策。”【详细】
编者按:用典生动深刻又恰到好处,是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文章的一大特色。第6期《求是》杂志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这篇文章用典谈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深刻蕴意!【详细】
当天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在即将跨越2020年的重要时间节点,全面总结回顾全面深化改革这场历时7年多的伟大变革。【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