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详细】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2月16日召开会议,听取近期新冠疫情防控工作情况汇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次会议透露了哪些重要信息?该如何做好下一步疫情防控工作?一起来了解。【详细】
如何讲好文物里的中国故事?习近平一直身体力行。他高度重视考古和文物保护,在各地考察时,经常调研保护和抢救文物工作。【详细】
2023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新征程良好开局的行动指南。【详细】
当前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向好,平稳进入“乙类乙管”常态化防控阶段,但全球疫情仍在流行,病毒还在不断变异。该如何做好下一步疫情防控工作?【详细】
2023年经济发展如何坚定信心开新局、启新程?人民网梳理习近平总书记相关讲话内容并邀请专家解读,本篇聚焦“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详细】
翻开刚刚发布的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树立大食物观”首次被纳入“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章节。【详细】
2月16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当前经济工作的几个重大问题》。文章强调,2023年经济工作千头万绪,需要从战略全局出发,抓主要矛盾,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抓住重大关键环节,纲举目张做好工作。【详细】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家喻户晓的名言出自孔子的《论语》,说明新知识、新学问往往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道理。【详细】
节后招工忙,就业新气象。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作出重要论述。【详细】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2月13日发布。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1个中央一号文件,对新一年“三农”工作进行部署。【详细】
1月31日,二十届中央政治局就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进行第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搞好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详细】
万寿岩遗址位于福建省三明市,属于旧石器时代遗址,被评为200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8.5万年前,古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约4万年前,中国最早的“室内装修”在这里完成。【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在开班式上从方法论的角度对“关键少数”提出进一步要求——“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详细】
《格萨(斯)尔》《玛纳斯》和《江格尔》是中国三部伟大的英雄史诗,分别源自藏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的悠久传说,曾被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的场合多次提及。【详细】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第10次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主讲“新年第一课”,这一次,总书记重点谈“中国式现代化”。【详细】
详细>>【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踏访西安,他说“要让世界上更多的人到城墙上来”。【详细】
欣闻鼓浪屿申遗成功,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批示:“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详细】
2月9日,总书记给这些队员回信,向他们以及正在和曾经执行援外任务的中国医疗队队员们致以问候并提出殷切期望。【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