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在线:
2024年1月19日(星期五)15:00,省政府新闻办将在成都举行2023年四川经济形势新闻发布会,省统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情况,并答记者问。
-
四川在线:
发布会由省委宣传部国际传播与对外推广处处长宁光霞主持。
-
主持人 宁光霞: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邀请到省统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曾俊林先生向大家介绍2023年四川经济形势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
主持人 宁光霞:
首先,请曾俊林先生发布2023年四川省经济运行情况。
-
曾俊林:
2023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省上下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全年全省经济运行回升向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民生保障有力有效,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
曾俊林: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3年四川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132.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6056.6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1306.7亿元,增长5.0%;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2769.5亿元,增长7.1%。
-
曾俊林:
一、农业生产平稳运行
全年粮食总产量3593.8万吨,连续四年稳定在3500万吨以上,比上年增长2.4%。初步统计,全年蔬菜及食用菌产量比上年增长6.1%,茶叶产量增长7.9%,中草药材产量增长11.1%,水果产量增长11.5%。全年生猪出栏6662.7万头,比上年增长1.7%;牛出栏316.4万头,增长3.4%;羊出栏1767.3万只,下降1.4%;家禽出栏7.7亿只,下降2.0%。 -
曾俊林:
二、工业生产回升向好
全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5.2%。 -
曾俊林:
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1%,集体企业增长24.0%,股份制企业增长5.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8.3%。
-
曾俊林:
分行业看,41个大类行业中有25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其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比上年增长19.7%,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3.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0.7%,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0.0%,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7.9%,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7.1%。
-
曾俊林:
从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看,天然气产量比上年增长7.9%,发电量增长1.0%,单晶硅增长113.2%,多晶硅增长104.0%,新能源汽车增长87.2%,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增长30.4%,发电机组增长21.7%,钢材增长15.7%,彩色电视机增长15.4%。
-
曾俊林:
高技术产业稳定增长。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4%。其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长12.4%,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7.3%,医药制造业增长5.5%。
-
曾俊林:
1—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4120.0亿元,同比增长1.5%;实现利润总额3989.5亿元,同比增长4.6%。
-
曾俊林:
三、服务业加快增长
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1%。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增长8.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12.8%,住宿和餐饮业增长12.2%,金融业增长6.2%,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6.9%,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11.4%。 -
曾俊林:
四、固定资产投资总体稳定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4.4%。 -
曾俊林: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1.6%;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1.6%,其中工业投资增长22.3%;第三产业投资下降3.4%。
-
曾俊林:
从房地产开发看,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下降23.3%。商品房施工面积下降8.2%;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4.9%。
-
曾俊林:
五、消费品市场加快恢复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313.4亿元,比上年增长9.2%。
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1994.0亿元,比上年增长9.3%;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319.4亿元,增长8.5%。 -
曾俊林:
按消费形态分,餐饮收入3597.4亿元,比上年增长19.5%;商品零售22716.0亿元,增长7.7%。在商品零售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通过互联网实现商品零售额1796.9亿元,增长3.1%。
-
曾俊林:
从热点商品看,限额以上企业(单位)金银珠宝类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8.9%,化妆品类增长12.5%,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8.7%,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8.6%,汽车类增长7.1%,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7.0%,石油及制品类增长6.3%。
-
曾俊林:
六、进出口同比下降
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9574.9亿元,比上年下降4.0%。其中,出口额6033.9亿元,下降1.3%;进口额3541.0亿元,下降8.2%。 -
曾俊林:
七、税电指数处于景气区间
全年全省税电指数为106.7,其中,生产指数为105.6,销售指数为107.7。 -
曾俊林:
总的来看,2023年全省经济平稳恢复、回升向好,但同时也要看到,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全省经济运行仍然面临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部分行业增长乏力等问题,经济回升基础仍需巩固。下一步,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扎实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入实施“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着力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谢谢。
-
主持人 宁光霞:
谢谢曾俊林先生。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名称。
-
中新社记者:
发言人您好,我是中新社的记者。我的问题是如何评价2023年全省经济运行的表现?全年目标任务是否完成?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还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如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等,中央提到的这几重困难,在四川有哪些体现?针对这些问题,又该采取怎样的举措才能稳住我省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
-
曾俊林:
谢谢您的提问。2023年全省经济平稳恢复、稳中向好,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回顾这一年的四川经济发展,我想可以用六个关键词来概括。
-
曾俊林:
一是成绩亮。2023年,我们不仅经济总量突破6万亿,而且多项主要指标增速高于全国,GDP高于全国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7.1%、高于全国1.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1%、高于全国1.5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2%、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较好地实现了全年主要发展预期目标,实现了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交出了一份亮眼的“高质量答卷”。
-
曾俊林:
二是突破多。2023年我们在多个方面实现了突破:经济总量突破6万亿元台阶,人均GDP突破7万元,服务业增加值突破3万亿元,全年城镇新增就业突破100万人,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零的突破,经营主体总量突破900万户,跨境电商进出口交易规模突破1000亿元,省域经济副中心经济总量实现新的突破。
-
曾俊林:
三是韧性足。2023年四川经济“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开局并不理想,多项指标增速低于全国,但我们一路向前、一路追赶,全年经济呈现平稳恢复、回升向好的良好态势。经济增速一季度比全国低0.7个百分点,上半年追平,前三季度反超全国1.3个百分点,全年比全国高0.8个百分点。除了GDP增速,其他指标也韧性十足。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一季度为0.4%,上半年提升为4.3%,前三季度达到6.8%,全年达到6.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也一路走高,从4.3%,到7.6%,再到前三季度、全年的9.2%。这充分体现了四川经济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
-
曾俊林:
四是结构优。2023年四川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积极成效,产业含智量、含绿量、含金量不断提高。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工业领域)增加值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33%;六大优势产业(工业领域)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90%;新质生产力带动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规上研究和试验发展、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营业收入分别增长27.4%、29%,全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有望突破4600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比重持续提高。此外,基础设施投资、产业投资较快增长,占全省投资比重分别比上年提高2.6个、3.6个百分点,为增强四川经济发展后劲打下坚实基础。
-
曾俊林:
五是质量好。2023年四川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有新作为。粮食能源安全根基牢,粮食产量再创新高,生猪出栏6662.7万头,清洁可再生电力装机容量突破1亿千瓦,均稳居全国第1位。农村劳动力、青年等重点群体就业稳定,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与上年持平,扣除食品、能源价格的核心CPI保持平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6%、7%,城乡居民收入比进一步缩小。
-
曾俊林:
六是活力强。消费需求不断激活,节假日旅游加快恢复、持续火爆,餐饮收入连续9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新能源汽车、金银珠宝、化妆品等升级类商品消费保持高速增长。城乡融合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拓展新空间,五大经济区特色发展、竞相发展,省域经济副中心、百强县百强区百强镇加快培育。
-
曾俊林:
尽管成绩亮眼,但经济恢复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有效需求仍然不足。2023年四川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下降2.4%、创8年以来新低。投资项目接续不足,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下降22.6%。二是预期信心仍然不足。民间投资信心不足、连续10个月降幅超过两位数;居民消费预期不足,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低于2019年、低于上年。三是部分行业增长后劲仍然不足。农副食品加工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受需求不足影响增长乏力。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23.3%,降幅持续扩大;与房地产相关的家具制造业增加值、家具类商品零售额等持续下降。
-
曾俊林:
下阶段,我们要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着力提振市场信心、增强产业发展后劲、持续释放需求潜力,不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谢谢!
-
主持人 宁光霞:
谢谢发言人。请继续提问。
-
封面新闻记者:
发言人您好,我是封面新闻的记者。从刚才发布的数据来看,今年我省经济总量突破了6万亿,能否结合一些数据,对6万亿作一个具体的解读?从全国来看,迈上6万亿,对于经济大省挑大梁,有哪些重要意义?四川在西部以及全国经济版图上,地位、作用、影响力又将会有哪些变化?
-
曾俊林:
谢谢您的提问。刚才发布的数字中,“6”无疑是最亮眼的一个。经济增长6%、经济总量突破6万亿,尤其是6万亿,更是一个标志性的突破。数字是抽象的,怎么来更好地理解这6万亿,我想用几个“更”来阐释:
一是高质量发展的实力“更强”。横向来看,经济总量突破6万亿,是全国第六个、西部第一个迈上6万亿台阶的省份。纵向来看,2023年每天创造的GDP超过160亿元,相当于改革开放之初四川一年创造的经济总量,也就是说2023年四川一天创造的生产成果相当于45年前一年创造的生产成果。我省经济总量从2007年突破1万亿、2011年突破2万亿、2015年突破3万亿,每跃升1个万亿台阶用时4年,从2018年突破4万亿、2021年突破5万亿,每跃升1个万亿台阶用时3年,2023年仅用2年时间再上1个万亿台阶。 -
曾俊林:
二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更牢”。从供给看,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接近1万亿元;工业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重点行业支撑有力;服务业增加值突破3万亿元,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从需求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回升,突破2.6万亿元;有效投资持续扩大,电网通道、交通、城市基础设施补短板成效突出,综合立体交通网加快建设,成自宜高铁开通运营,多条高速公路实现通车。从区域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总量有望突破8万亿,省域经济副中心经济总量实现新突破,千亿俱乐部再添新成员,百强县百强区总量居全国第3位。
-
曾俊林:
三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更足”。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为经济转型升级、结构调整预留了充足的空间,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态势良好,六大优势产业、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分别增长6.6%、11.9%,成为全省工业的新增长点。经济实力实现新突破,为市场主体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生产经营环境,全省经营主体总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新突破,贡嘎培优企业、新建工业企业、新增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对全省经济贡献突出;1-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由降转增、同比增长4.6%,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利润总额大幅增长,企业经营效益持续改善。
-
曾俊林:
四是高质量发展的成色“更好”。经济总量迈上6万亿元新台阶,为加快四川现代化建设、推动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其中,人均GDP超过7万元;经济承载力更强,能够吸纳更多新增就业,近几年平均每年吸纳城镇新增就业100多万人;“蛋糕”越大每个人分享到的越多,2023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5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2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的2.32降至2.26。同时,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更绿,全年规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增长1.7%左右,以较低的能耗增速支撑了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6.1%的增长。
-
曾俊林:
五是高质量发展中“更显担当”。中央经济工作会强调,“经济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今年全省经济总量突破6万亿、占全国比重达到4.8%,四川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更加巩固;经济增速高于全国0.8个百分点,作为人口大省、劳动力输出大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就业稳定,为全国稳增长稳就业作出了四川贡献;作为农业大省、清洁能源大省,粮食产量再创新高,生猪出栏稳居全国第1位,外送清洁能源已超清洁能源产量的三成,在保障全国粮食能源安全上彰显了四川担当。
-
曾俊林:
迈上6万亿元新台阶,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省十二次党代会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站在新的起点上,全省推动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底气更足、基础更牢、信心更强。谢谢!
-
主持人 宁光霞:
谢谢发言人。请继续提问。
-
四川日报记者:
发言人您好,我是四川日报的记者。我有两个关于区域经济的问题想请教:一个是关于成渝双圈的,我们有关注到2022年成渝双圈的经济总量是7.8万亿元,2023年有没有实现新的突破?另一个是关于经济副中心的,前段时间省上出台了支持意见,从2023年的数据来看,省域经济副中心表现怎么样?
-
曾俊林:
谢谢您的提问。先回答第一个问题,从2020年1月提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到现在正好四周年。四年来,川渝两省市持续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2023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情况可以简要概括为三点:
-
曾俊林:
一是聚势发展成效显。目前只掌握四川部分数据,但我们判断2023年经济总量有望突破8万亿,占全国和西部的比重持续提升,在全国的引领示范和影响力将不断增强。前三季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增速比全国高1个百分点,比西部地区平均水平高0.9个百分点,高于大湾区(不含港澳)、京津冀、长三角。
-
曾俊林:
二是产业协作活力强。前三季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业增加值增长6%,高于全国2.1个百分点;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1%,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增速比全国高1个百分点;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蓬勃发展,限上企业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商品零售额保持两位数增长。
-
曾俊林:
三是项目共建后劲足。共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布局电子信息产业,协同推进汽车产业新能源化和智能网联化转型升级,248个标志性引领性重大项目提前完成目标任务。基础设施网络提速建设,2023年前三季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4.5%,增速比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高11.2个百分点。
-
曾俊林:
第二个问题,关于省域经济副中心。从2018年鼓励“七城争创”到省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支持建设川北、川南、川东北省域经济副中心,经过五年的深化拓展,省域经济副中心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效,逐步成为支撑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2023年,川北省域经济副中心经济持续领跑全省,供需两端均衡恢复,经济总量有望突破4000亿元;川南省域经济副中心组团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新优势、做强南向开放枢纽门户功能,经济总量有望突破6500亿元,进出口总额超过500亿元;川东北省域经济副中心组团构建四川东向北向开放高地、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区,经济总量有望突破530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发展规模居全省前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望突破3000亿元。谢谢!
-
主持人 宁光霞:
谢谢曾俊林先生,请继续提问。
-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发言人您好,我是成都商报-红星新闻的记者。近期,京东方投资在成都投建第8.6代柔性显示生产线项目,能否请您介绍下,2023年我省投资尤其是重大项目投资的情况。再有就是,中央经济工作会上提到要“扩大有效益的投资”,这方面我省的情况又是怎样的?
-
曾俊林:
谢谢您的提问。京东方的这个项目,是我省制造业发展史上单体投资额最大的项目,这其实也是我省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关键作用、以有效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生动缩影。
-
曾俊林:
过去一年全省经济总量能跃上新台阶,投资功不可没。从重大项目投资看,2023年全省在建10亿元以上项目1463个,增长2.5%;本年完成投资增长14.2%,占全部项目投资比重达到40%,较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在重大项目的有力支撑下,全省项目投资增长12.6%,高于上年0.1个百分点,高于固定资产投资10.2个百分点。
-
曾俊林:
从扩大有效益的投资看,持续加力基础设施投资、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全年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1%,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33.3%,比上年提高了2.6个百分点;持续优化产业投资结构、增强高质量发展后劲,电力生产投资增长27.4%,制造业投资增长21.6%,其中先进材料产业增长38%,能源化工产业、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分别增长38.1%和20%;持续补齐民生事业短板、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全年民生社会事业投资增长9.6%,其中,老旧小区、城中村、危旧房等改造完成投资超200亿元,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分别增长21.2%和46.9%。有效益的投资能够形成更高质量的供给、能够增强发展后劲、能够增进民生福祉,有助于推动经济持续恢复向好。谢谢!
-
主持人 宁光霞:
谢谢发言人,请继续提问。
-
香港商报记者:
发言人您好,我是香港商报的记者。前三季度四川消费市场表现不俗,全年是否已恢复常态化增长?对于全年消费市场的表现您如何评价,有哪些亮点及问题?
-
曾俊林:
谢谢您的提问。过去一年,在大运会、西博会等重大活动以及“蜀里安逸”消费品牌的带动下,全省消费市场持续活跃,节假日旅游加快恢复,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313.4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具体来看,有以下几个特点:
-
曾俊林:
一是城乡市场协同恢复,全年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21994亿元,增长9.3%;乡村市场实现零售额4319.4亿元,增长8.5%。二是餐饮收入加快恢复,全年餐饮收入增长19.5%,连续9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商品零售增长7.7%。三是刚需类商品保持稳定增长,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7%,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中西药品类分别增长8.7%和5%,合计拉动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增长1.9个百分点。四是升级消费类保持快速增长,限额以上单位金银珠宝类零售额增长18.9%,化妆品类、体育娱乐用品类零售额分别增长12.5%和8.6%,新能源汽车持续保持高速增长,零售额增长55.2%。
-
曾俊林:
虽然全省消费市场回升的态势在持续巩固,但距离常态化增长仍有差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两年平均增速仅为4.4%、低于2019年疫情前同期水平6个百分点。部分消费领域还面临“堵点”,如传统汽车及零售业态恢复仍然承压,全年限额以上单位中燃油类汽车零售增速仍未转正,传统零售业态便利店、超市类仅分别增长1.2%和0.9%。此外,因为商品房销售市场持续低迷,与房地产密切相关的家电、家具、建筑装潢类商品零售也持续走低。下一步,还需不断夯实消费增长的基础,充分发挥促消费的政策效应。谢谢!
-
主持人 宁光霞:
谢谢发言人,请继续提问。
-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发言人您好,我是四川经济日报的记者。我比较关注新型工业化的问题。2023年我省新型工业化进展怎么样?六大优势产业全年发展情况如何,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特点?
-
曾俊林:
谢谢您的提问。今年以来,四川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不断提高四川制造的“含智量”“含金量”“含绿量”,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新型工业化步伐不断加快。
从量看,重点产品加快增长,重点监测的53种产品有29种产量实现增长,其中单晶硅、多晶硅增长1倍以上,新能源汽车增长87.2%。重点行业支撑有力,41个大类行业有25个实现增长,前十大行业有9个实现增长,其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9.7%,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4%和10.7%,这三个行业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个百分点。 -
曾俊林:
从质看,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8%左右。企业效益逐季回升,生产经营持续改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从一季度下降8%、上半年下降4%,到前三季度增长0.2%,再到1—11月增长4.6%、高于全国9个百分点。产业绿色化发展加快推进,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增加值增长11.9%,占规上工业比重达33.1%、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其中晶硅光伏增长36.2%,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产业分别增长16.9%和10%;清洁能源大省地位持续巩固,清洁电力发电量、天然气产量稳居全国第一。
-
曾俊林:
再就是您关注的六大优势产业,随着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行动的纵深推进,2023年全省六大优势产业实现加快发展,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6%,其中先进材料增长17.2%,医药健康、电子信息产业分别增长9.6%和8.7%。谢谢!
-
主持人 宁光霞:
谢谢发言人,请继续提问。
-
成都日报记者:
发言人您好,我是成都日报的记者。这段时间因为哈尔滨文旅业的爆火,一大批被网友调侃是“大隐隐于市”的农产品迅速出圈,比如说雅安的鱼子酱等,我们统计上是否掌握这方面的情况,对这些特色的产业是否有专门的统计?还有,现在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是四川着重在抓的一件大事,从2023年的数据来看,这方面成效怎么样?
-
曾俊林:
谢谢您的提问。我们最近也在关注网上这个不同地区间“回礼”的事情,包括你说的雅安鱼子酱,“天府粮仓”确实带给我们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其实,统计一直在助力“川字号”特色农产品的发展,就农业统计来说,我们的监测范围覆盖了川粮、川果、川茶、川药、川油、川菜、川鱼等各类形态的农产品。你说的雅安鱼子酱,我们掌握的数据显示2023年产值超过1亿元、达到1.24亿元。这些监测数据为四川持续做好“土特产”大文章,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全力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提供了强力支撑。 -
曾俊林:
再就是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方面,2023年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接近1万亿元,达到9977.8亿元,比上年增长4%。具体来看:粮食安全根基牢固。全年粮食总产量718.8亿斤、比上年增长2.4%,创历史新高,稳居全国第9位;粮食亩产持续增长,亩产增幅居全国前列。特色产业加快发展。经济作物生产形势良好,中草药材产量增长11.1%,水果产量增长11.5%,茶叶产量增长7.9%,蔬菜及食用菌产量增长6.1%;生猪出栏6662.7万头、保持全国第一;天府森林粮库建设给林业带来新增长点,林业产值增长9.9%;水产养殖能力提升,水产品产量178.9万吨、增长3.9%。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正在为“中国饭碗”装进更多优质“四川粮”。谢谢!
-
主持人 宁光霞:
谢谢发言人,时间关系我们提最后一个问题。
-
四川广播电视台-四川观察记者:
发言人您好,我是四川广播电视台-四川观察的记者。最近“新质生产力”很热,我们也关注到,四川在这方面有不俗的表现,比如去年国产大飞机实现商业首飞,里面就有“四川造”的关键助力。能否结合一些具体的数据,详细介绍下四川这方面的情况?
-
曾俊林:
谢谢您的提问。无论是学界还是产业界都在密切关注“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本质是创新驱动的生产力。从这个角度来讲,四川一直在加码布局,并努力通过新质生产力打开产业发展新空间。目前来看,已取得明显成效。
-
曾俊林:
比如,你刚说到的国产大飞机,国产大飞机的腾飞带动我省航空航天相关行业加快发展,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揭牌,2023年全省规模以上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4%,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高6.3个百分点。再比如,伴随着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的揭牌和国家大科学装置的加快建设,2023年1-11月我省的研究和试验发展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27.4%。还有,有两个企业获批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了四川零的突破。以及,头部企业入驻四川,带动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营业收入增长29%,全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有望突破4600亿元,等等。这些都是四川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支撑的鲜活例证。下一步,随着全省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未来产业的前瞻部署、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相信还会有更多的增长点涌现。
-
曾俊林:
还有二十多天就是农历春节了,借此机会也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四川统计的新闻界的朋友们,表示感谢,祝大家新年快乐,谢谢!
-
主持人 宁光霞:
谢谢发言人,今天的提问环节到此结束。各位记者朋友如果在会后还有问题,可以联系采访相关部门,也可以和省政府新闻办联系,我们做好联络服务工作。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