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投资网记者 廖小涛 薛蕾 北京报道
“我们不能用导致问题的同一思维去解决问题。”3月30日上午,在中关村展示中心举行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重点领域成果发布与供需对接会——医疗器械产业专场主题演讲中,分享者引用的一句爱因斯坦的名言,引发了众人深思。。
此次活动聚焦高端医疗器械领域,集中展示前沿科技成果,搭建高效对接平台,促进医疗器械成果的产业化应用,为首都北京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二级巡视员张平在致辞中表示,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会同市卫生健康委等部门,聚焦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持续完善政策体系,搭建服务平台,强化资源协同,推动构建了覆盖研发、概念验证、中试、产业化等全周期的服务体制机制,强化医院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推动医工结合的模式创新,开展了医学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试点。探索通过“一家医院+一家专业孵化器+一个组成载体”的创新模式推动医疗科技成果批量转化落地。
北京市卫健委药械处处长张龙表示,在推动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始终将“破除壁垒、畅通路径”作为核心任务。在政策层面,对完善创新药械“绿色通道”机制,加速创新药械伦理审查、促进数据应用等环节实施优先支持。未来,将重点从强化临床研究引领作用、深化医工融合生态构建、筑牢安全与质量底线这三方面发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壁垒,让更多“北京创新”走向全国、惠及世界。
北京市大兴区政府副区长吴浩在致辞中表示,大兴区始终将医疗器械产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之一,主动抢抓发展机遇,推动医疗器械规模放量,已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未来,将优化医疗器械产业生态体系,用好中关村、临空区、自贸区、综保区等五重政策叠加红利,持续完善大兴区“1+N”产业政策,致力于打造“一站式、保姆式”服务体系,为大兴医疗器械产业注入新动能。
北京市房山区政府副区长陈仲秋表示,当前,房山区聚焦了智慧医工领域多方面的优势资源。为进一步满足多样化需求,整合规划60余万平方米产业空间,为成果转化小试、中试及规模化生产提供充足的承载空间,推动动物医学实验平台、GMP实验室、AI算力中心等公共转化平台建设。
中关村发展集团副总经理张金辉表示,中关村发展集团始终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培育高精尖产业”为使命。以“空间+服务+投资”为核心模式,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让创新者不再孤军奋战。将打通“医工结合”堵点,打破“跨境转化”壁垒,弥合“产业链协同”断点,把碎片化的资源编织成网,让创新生态迸发系统合力。
近年来,北京市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2024年医药健康产业规模首次突破万亿元。主题演讲环节,北京医药健康科技发展中心主任刘慧、北京市医药卫生科技促进中心主任张静波、中关村医疗器械园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建涛、北京八大处整形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姚贵金、中国技术交易所总经理助理刘利军,分别以《北京市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2024-2026年)》政策解读、首都医学科技创新转化政策及实践分享、中关村医疗器械成果转化平台介绍、八大处整形医学概念验证中心介绍、医疗科技成果的合规交易为题进行了分享。
活动现场,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招商部主任侯巍巍、临空区(大兴)管委会招商局局长王伦茂、京东方生命科技产业基地总经理辛艺分别进行了园区推介、产业推介。
签约仪式环节,七组签约方依次进行了成果转化战略合作或临床转化项目合作签署,实现了从战略协同到临床攻坚,勾勒出医疗科技创新的生态图谱。
医疗健康产业蓬勃发展,新技术、新产品的市场认知度亟待提升。新技术新产品路演环节中共有6家企业进行了现场路演,展示前沿医疗科技魅力,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
来自上海内瑟汐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中科搏锐(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奥精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ProTom中国(北京)创新智造中心、丝碳纪元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及机构代表,分别围绕靶向性荧光导航手术解决方案,创新脑部系列诊疗器械研发与产业化,矿化胶原人工骨项目,第二代质子系统研发与产业落地,柔性、弹性的多模态传感电子皮肤研发等主题进行了现场路演。
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为高端医疗器械领域的企业和机构搭建了展示与交流的平台,为推动创新合作、助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提供了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