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投资报记者 廖小涛 薛蕾 北京报道
在日前举行的2025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上,人工智能科技成果的转化成为关注的焦点之一。除了创新的技术,资本在其中成为“合伙人”的角色,也为行业创新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能。
那么,什么样的项目更受资本青睐?上海小苗朗程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赵沛舟在本次论坛上接受了金融投资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独家专访现场
金融投资报记者:
目前,具身智能项目很多,您的团队在筛选这些项目时的标准是什么?
赵沛舟:
我们主要聚焦早中期项目投资,并不是现在才涉足具身智能领域。当下的具身智能行业呈现过热态势,但在我们的投资布局阶段,不管企业成熟与否,更多体现在企业估值的高低差异上。本质上,大家在发展进程中几乎处于同一起跑线。
基于此,我们着重从长远价值创造能力来考量投资方向。
2023年,我们针对市场上五六十家从事人形机器人及相关支撑业务的企业展开了全面摸排。由于专注于早中期投资,而且期望深度融入产业发展,我们通常作为这些企业首轮融资的领投方,并且大多会进行重仓投入。在团队筛选环节,对于当时估值已经攀升的行业头部公司,即便其处于领先地位,我们也选择暂不参与。原因在于头部公司投资成本高昂,而我们更希望在被投企业中掌握较多话语权,以便长期助力企业成长。
从技术层面剖析,这一轮大模型带来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泛化性。就人形机器人或具身机器人而言,单纯实现双足移动行走,甚至完成后空翻等动作,所创造的价值有限。毕竟在日常生活场景里,移动功能需求通过AGV等成熟的批量解决方案便能有效满足。所以,我们在筛选投资标的时,更青睐那些在未来具备长期构建具身智能大脑潜力的团队。
以工厂场景为例,过去人力工作难以被专用设备替代,关键在于专用设备仅能执行单一工位任务,而人能够灵活承担诸如打扫等多种不同类型的功能性工作。同理,新一代机器人应具备同时适应3—5个不同工位的能力,尤其是在项目早期,只有做到24小时不间断运作,并能完成多样化工作,才能真正体现出性价比优势。
基于上述投资逻辑,我们布局了多个项目。在具身智能大模型领域,我们投资了西湖机器人和穹彻智能。目前这两家企业在行业内的投资热度尚处于低位,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在机器人本体制造方面,我们选择了松延动力。相较于当时行业内相对领先的企业,松延动力有着独特的差异化竞争优势。短期内,人形机器人在科研领域的价值显著,能够降低科研门槛。比如宇树机器人,过去全尺寸产品售价高达几十万元,如今已降至十几万元,但科研人员并不需要如此昂贵的设备,特别是随着未来大模型在机器人领域的深入应用,小尺寸机器人不仅能满足需求,在情感陪伴等方面还独具优势,并且从安全角度考量,小尺寸也降低了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安全威胁。
基于这些因素,我们对专注小型人形机器人研发的松延动力进行了差异化投资。
此外,我们洞察到机器人零部件领域,尤其是与操作紧密相关的零部件企业,在未来将释放巨大价值。为此,我们布局了专注触觉传感器研发生产的千觉机器人,进一步完善在具身智能产业链上的投资拼图。
金融投资报记者:
基于您的投资经验,您认为高校成果转化存在哪些瓶颈?具身智能领域商业化又面临怎样的现状与前景?
赵沛舟:
美国之前有一个数据,说95%的教授的创业项目都是失败的。这个数据不一定准确,但也能从侧面印证教授创业的艰难。
一方面,教授创业项目的方向选择容易出现偏差。不少教授以学术思维主导创业,对商业理解不足,不是基于产品和场景去开拓,而是“拿着锤子找钉子”,这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在竞争激烈的人工智能领域,大量市场化团队参与角逐,如果教授在创业中起主导作用,却缺乏组建优秀团队的能力,那么,在执行力和企业运营管理方面,与市场化团队相比,就会存在明显的短板。如今,中国依靠模式创新的“低垂果实”已被摘完,科技成果转化需靠技术驱动,门槛颇高,这注定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趋势。就具身智能领域而言,技术的迭代发展极为关键,对技术的要求也非常高。
从资本角度看,教授创业团队融资颇为顺利。在我们投资后的短短一年时间里,他们完成了两到三轮融资。但从商业化层面来说,目前具身智能领域仍处于积累沉淀阶段,现阶段主要在尝试收集数据、建立相关标准,整体仍处于研发期,距离商业化可能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回顾我们投资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经过四五年发展,不少项目已展现出良好的商业化前景,开始产生规模化利润,成功案例不在少数。
金融投资报记者:
DeepSeek推出后,引发了AI应用领域的热潮。从投资角度看,您认为DeepSeek对行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赵沛舟:
对投资机构来说,尤其是对我个人而言,DeepSeek的推出并非一件有利的事。因为无论DeepSeek是否出现,行业发展趋势都是必然的。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开源降低了行业门槛。不只是DeepSeek在做开源,其他机构也在做开源,行业门槛其实一直处于持续降低的状态。并且在中国竞争较为激烈的环境下,采用MOE等架构,都趋向于使模型轻量化。
其二,行业成本有所降低。从2024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关注到AI应用公司的推理成本已经降到了5%以内,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就如同以前云服务成本大幅降低的趋势一样。
DeepSeek的推出,让大家突然觉得AI应用领域可以进行投资了,这使得竞争在瞬间变得非常激烈。我们一直倾向于从非共识阶段开始投资。因为在2024年下半年,AI应用还是一个非常冷门的投资方向,尤其是软件领域。按照我们的节奏,原本打算投资各类AI应用项目,现在大家却达成了一定的共识,纷纷开始投资这个领域。所以,在资本市场上,这个领域变得十分火热,甚至可能会产生新的泡沫。
不过,目前的情况还好。从一级市场来看,软件和其他AI应用领域才刚刚起步,还远未达到泡沫阶段,大家只是刚开始在这个领域进行投资而已。
金融投资报记者:
您怎么看待耐心资本在具身智能领域的作用?
赵沛舟:
去年我多次前往美国硅谷,与当地基金进行了深度交流。国外的投资项目通常没有回购条款,这主要基于投资的胜率和赔率等因素。在一些新兴产业领域,投资赔率相当高,后续无论是并购,还是在二级市场的估值都极为可观。他们追求能带来巨大回报的“本垒打”式项目,只要一家企业能赚回一两只基金的本金,他们就认为有较高容错率,这就有利于耐心资本的孵化。
从胜率角度看,国外拥有良好的并购市场。与之对比,中国式并购往往使投资机构仅能以原价或带着少量利息退出。不管当初是以1000万元估值还是10亿元估值投入,最后,投资机构大多只是收回本金,创始人也仅获得几百万元的利润,这与海外充分溢价的并购大相径庭。所以,从胜率上看,中国的投资胜率较低,赔率也低,但早期项目估值却不低。这使得国内投资机构的商业模型存在缺陷,也是必须要有回购退出等保障条款的原因,这是商业模式倒逼的结果,否则,投资机构难以实现可持续运营。
对我们来说,提升投资机构的胜率是必修课,而我们也正在通过深入的行业研究,尽早挖掘、投资估值更低的项目,优化胜率和赔率。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后续风险会有更大的容忍度。但这面临着整个行业的系统性挑战,还需要对二级市场的退出机制、支持科技型企业上市,以及并购市场环境等方面进行改革,才有利于耐心资本的培育。
金融投资报记者:
您对四川高校的熟悉程度如何?后续是否会投资四川的人工智能项目?您如何评价四川人工智能发展现状?
赵沛舟:
就我对四川的了解而言,当地军工相关产业链在全国优势显著。
从投资角度出发,如果四川高校有偏军工类的具身智能项目,我们非常乐意深入探讨投资的可能性,这是基于我们对行业趋势以及自身投资方向的综合考量。
谈到四川的人工智能发展现状,以《哪吒之魔童闹海》为例,其3D动画在视觉效果与画面精美度上,相较于2D动画优势明显。然而,这类作品面临制作周期漫长、成本居高不下的难题。在当前人工智能发展的大趋势下,文生3D领域极具潜力。我们关注到,通过AI技术有望解决3D动画所面临的困境,如缩短制作周期、降低制作成本等。
因此,我认为四川在AI应用于动画制作等领域存在不少值得挖掘的项目,资本在这一方面可以多加关注,积极寻找投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