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敏 宜宾报道
随着动力电池行业技术快速革新,现有液态锂离子电池密度已接近理论极限,各大企业均加速布局具备高安全、高导特征的固态电解质以及相适应的正负极材料。
在2024世界动力电池大会新型储能产业发展专题会议上,来自各大企业的高管,分别对固态电池的发展发表了意见。
比亚迪锂电池有限公司CTO孙华军:
固态电池面临产业化挑战
固态电池的布局呈现出全球化特征,各国政府的支持力度也非常大。上下游产业链互动增强,产学研也同步跟进。近年来,国内电池企业和科研院所在固态电池方面的研究投入非常大,整个行业也逐步转向产业化。
基于这样的现状,我们认为,动力电池的未来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2—3年内,把现有的应用技术做到极致,助力新能源汽车成为汽车市场的主流。第二个阶段是在5—7年内,让新一代电池逐步实现产业化,引导全球能源行业的新变革。
锂离子电池的应用领域非常广阔,不同的应用领域对电池技术或者对未来电池技术的需求也不一样,但其核心还是在材料。
固态电池面临产业化的挑战,目前还要想办法去降低运营压力。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TO高焕:
通过技术创新化解新能源汽车焦虑
从新能源发展这么多年来看,安全、续航、充电、低温、保值等五个方面的焦虑,依然是我们主要攻关的重点。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推出有技术竞争力的方案,为消费者带来更好的体验或者创造价值?
宁德时代的高端电池品牌麒麟电池,是非常受欢迎的一个品牌。同时,宁德时代还打造了巧克力换电的生态模式,实现了1.5分钟换电,带来了极致补能的体验。我们的换电站规划目标是10000座,2027年将达到3000座。
在商用车领域,宁德时代布局了天行系列产品,实现了8年80万公里的超长寿命,这是非常大的技术突破,目前已经在22家合作伙伴中落地,已经配备到45款车型上面。
天原集团常务副总经理王政强:
发展固态电池要解决两个问题
发展固态电池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能量密度问题,一个是安全问题。解决安全问题,就是要把易燃的有机电解液换成稳定阻燃的固态电解质。能量密度方面,以前认为安全性不高的高比能材料,比如高镍材料和金属锂,能够在固态电池里面安全使用,就可以突破能量密度的限制,也能够使电池技术和产品发生一个革命性的进步。
但是,现在的技术还存在缺陷,有三个方面需要我们攻关:一是界面稳定性,核心物质和固态电解质接触界面稳定性不够;二是物理接触不好,因为固态电解质和固态活性材料界面接触不好;三是固态电解质的大多数离子电导率比液态电解质低很多,这也是固态电池技术研发和改进的重要方向。
固态电解质大体分为硫化物、氧化物和聚合物。其中聚合物力学性能比较好,有韧性,能够在材料变形时保持良好的接触,但是存在离子电导率低、有氧化等问题。当然,我们也进行改进,一是在氧化物和电解质方面,二是在氧化物和硫化物方面。
长安汽车先进电池研究院副总经理杜长虹:
全固态电池或在2030年小规模运行
当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50%的时候,就要解决行业痛点。
比如说,固态电池和液态电池的工作原理是相同的,但是最大的不同是用固态电解质来替代液态电解液。同时,固态电池具有宽温域、高比能和安全的特点。如果能实现这三个特点,就会给用户释放更长的里程、更大的空间、更极致的安全。
目前国内固态电池处于材料到电芯开发的阶段,日系企业处于工程化阶段。通过网上公布的信息可以了解到,到2030年,可以实现万辆级的装车。但国内面向商品化的全固态电池还不能实现从材料到电芯到工艺的全流程,而且由于受制于这些方面,全固态电池将在深空、深海、无人机等领域率先实现。因此,预计全固态电池将在2030年实现小规模运行,在2035年实现大规模装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