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薛蕾 刘敏 宜宾报道
9月1日下午,由四川省政府主办,工信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和储能分会承办的2024世界动力电池大会新型储能产业发展专题会议在宜宾市举行,与会行业专家与企业代表就“新型储能产业发展”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
多家央国企入驻宜宾储能产业园
宜宾市委书记方存好在致辞中强调了新型储能在新型能源体系中的关键作用,并介绍了宜宾如何抓住国家“双碳”战略机遇,积极培育动力电池、晶硅光伏等千亿产业集群,将新型储能作为未来产业重点培育。
方存好指出,宜宾正朝着打造“中国储能产业新高地”的目标迈进。截至目前,宜宾储能产业园已形成16GWh储能系统集成和配套产能,预计到2025年,产值将突破100亿元,到2027年,有望达到300亿元。
方存好介绍,宜宾坚持产业生态导向,科学规划储能产业承载空间,高规格打造储能产业园。作为全市“一蓝一绿”产业发展的核心基地,宜宾正在通过实施“揭榜挂帅”新型研发机构“江源行动”,每年投入超过10亿元的科创资金,联合国内外顶尖研发机构,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型储能创新平台。此外,宜宾还致力于开发储能产业应用场景,构建“光储充氢换”多元化应用场景,并实现虚拟电厂平台的上线运营。
金融投资报记者在会上了解到,宜宾在储能产业上的布局不仅仅是在硬件设施的建设上,更涵盖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宜宾储能产业园的建设旨在打造一个集研发、测试、中试、实证为一体的综合平台,吸引了中车、中能建、国电投等央企、国企及重点企业的入驻。园区通过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不仅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还加速了新技术、新产品的市场应用。宜宾市政府通过设立新能源产业公司,全域构建了多元化的应用场景,如电化学储能省级示范电站的建设和虚拟电厂平台的运营,为储能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面对未来的挑战,宜宾将储能产业视为推动经济转型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宜宾正致力于构建一个储能全产业链生态体系,深化央地合作,加大项目引进力度,提高“宜宾造”产品本地配套率,以更高水平推动储能产业建圈强链。同时,宜宾市还支持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与国内外顶尖研发平台合作,推动电化学储能、机械储能、电磁储能、热储能等多种技术路线的协同发展。
储能技术的安全性与经济效益
储能技术的安全性和经济效益是业界关注的焦点。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副总经理陈剑在会上分享了储能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特别是安全问题、寿命问题和效率问题。他指出,储能电站的效率对投资收益影响巨大,但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2023年之前投运的储能电站大部分系统效率只有83%,而从去年开始逐步提升至86%。如果效率能够提升至91%,相比现有的系统,全生命周期可以多产生约3600万元的收益。
华为数字能源中国区储能总经理张光辉在会上分享了关于储能电站安全性的重要见解。张光辉表示,安全是储能系统中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华为的组串式储能解决方案通过端到端的交互储能系统,从电芯到电网,实现全链条的安全管理。华为采用严格的电芯引入标准,进行多项测试,确保电芯在各种极端条件下不起火、不漏液、不发生热失控。这种从源头上控制储能安全的方法,加上电池包层面的一系列技术特性,为电网提供了稳定可靠的并网能力,同时也保证了直流舱系统的安全。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储能事业部总工程师林久标则强调,尽管储能技术在快速发展,但在安全和质量问题上仍面临诸多挑战。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储能安全事故多达80余起,主要由电池、PCS(电力转换系统)等多种因素造成。林久标认为,从技术角度来看,电化学储能的安全问题是可以管理和控制的,需要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避免非理性的价格竞争,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创新。宁德时代坚持多维安全理念,构建了从单体安全技术到系统全面安全技术的全生命周期安全保障体系,通过智能化管理技术实现电站的高效安全运维。
在经济效益方面,林久标认为,储能技术在经济上已经具备一定的可行性。不过,储能电站在实际调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设备情况、租赁价格等因素,会影响储能电站的收入。宁德时代推出的天恒储能系统,采用零衰减技术,不仅提高了能量密度,还带来了更好的经济性。相较于上一代产品,天恒储能系统的投资回报率提升了4%。
此外,储能技术的社会效益也不容忽视。张光辉提到,新型储能技术不仅有助于清洁能源的发展,提高能源安全保障,还能缓解能源压力,推动智能能源系统的建设。例如,华为在青海进行的相关测试显示,在弱电网情况下,配置20%的构网型储能后,原来100兆瓦的光伏可以接入140兆瓦,提升了140%的发电量。这不仅提升了新能源的渗透率,还通过电压稳定和频率稳定等能力,降低了度电成本,提高了电网的整体运行效率和稳定性。
国家储能产业政策与技术进展
在国家层面上,新型储能技术作为支撑新型能源体系和电力系统的关键技术,其发展受到了高度重视。
国家能源局科技司副司长边广琦表示,截至2024年上半年,我国已建成新型储能装机9906万千瓦时,成为我国电力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新型储能技术不仅带动了上下游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投资就业,也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之一。
边广琦强调,新型储能技术路线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锂离子电池虽仍占主导地位,但多种新型技术不断涌现,多个30万千瓦级单体兆瓦级非能储能项目已落地实施。
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复生在会议上介绍了镁储能技术的研究进展。潘复生指出,镁储能技术因其可能成为未来颠覆性的技术,并且是主力储能技术之一,已引起科技部的高度关注。宝钢集团深入介入镁储能技术的研发,美国能源部也支持镁电池镁储能的发展。
潘复生透露,重庆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正联手打造中国最大的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研究平台,计划投资超过200亿元,专注于电池镁组件的研发,并同步推进新型钠离子、锂离子及其他新型储能技术的发展。这一研究平台不仅为重庆创建新的支持产业,也将为西南地区的储能产业发展作出贡献,进一步提升我国储能技术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副总工程师、能源科技创新研究院院长徐东杰强调了储能技术对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重要性。储能技术不仅可以替代或延缓输变电工程的投资,还能支撑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并促进分布式新能源的消纳。随着新能源的快速接入并网,电力系统的双高双低特性不断凸显,通过储能技术可以进一步发挥支撑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