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立场观点方法

http://www.scol.com.cn 四川在线 ( 2023-08-07 08:00:07 ) 来源:光明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大任务,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提出并阐述了‘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等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为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坚持好、运用好。”“六个必须坚持”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深刻阐述了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正确路径,深刻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其中“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位列第一。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只有坚持好运用好“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这一根本立场观点方法,才能更好地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

1.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逻辑

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马克思主义是为人民立言、为人民代言的理论”。在人类思想史上,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坚守人民性的价值立场,科学阐明人民性是无产阶级先进性的本质体现,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人民与无产阶级政党具有本质统一性,列宁指出,“在人民群众中,我们毕竟是沧海一粟,只有我们正确地表达人民的想法,我们才能管理。否则共产党就不能率领无产阶级,而无产阶级就不能率领群众,整个机器就要散架”。人民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执政基础,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中起着主体作用。无产阶级政党发挥着先锋队与核心领导作用,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以实现与维护人民利益为执政合法性的根本所在。马克思主义高扬人民价值,深刻阐明“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科学指明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人民是“历史创造者”,人民创造历史的过程“不是短暂的爆发和转瞬即逝的火光,而是持久的、引起重大历史变迁的行动”。人民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主体力量,凝聚为强大的历史合力,发挥着历史创造的根本作用。马克思主义秉持人民性的价值旨归,孜求于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相统一。人民以自我解放的方式,达成“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促成劳动能力、社会关系与综合素质的协同发展,实现“个人全面发展”与“自由个性”的内在统一,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与“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内在统一。

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创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的奋斗历程既是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光辉奋斗史,亦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探索史。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提出并发展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党坚持正确政治路线的衡量标准。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强调我们党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强调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2.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观点方法

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是新时代党治国理政的鲜明底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根基在人民,我们党始终牢记与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以尽力而为的责任担当,以量力而行的精准施策,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血脉在人民,我们党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凝聚了无穷的人民智慧,为不断取得事业成功注入了不竭的人民力量。党的力量在人民,我们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人民作为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新时代十年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充分证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我们党汇聚起了同心共圆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观点,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坚持人民至上立足“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指明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力量。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主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鲜明指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坚持人民至上立足“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的观点,指明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归宿。人民群众既是我们伟大事业的主力军,也是我们伟大事业的价值评判主体。党始终为人民利益而奋斗,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根本统一,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笃定持守“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的人民情怀。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坚持人民至上立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的观点,强调“人民作为历史的创造者,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理应获取他们应当获取的全部利益,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要把人民应当获取的利益交给人民,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

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方法,是指导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根本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坚持群众路线作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具有密切联系群众的最大政治优势。坚持群众路线作为党的根本工作方法,是从群众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办法,将群众意见集中起来形成正确的决策,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

3.新时代新征程上坚持好运用好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观点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推进理论创新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而不是坐在象牙塔内的空想”。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新时代新征程上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好运用好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观点方法,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不断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总结新鲜经验,创新推出接地气、聚民智、顺民意、得民心的理论。

始终站稳人民立场,自觉践行党的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除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始终秉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始终坚守人民立场,坚持以为人民造福、提升人民群众的福祉为发展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新时代新征程上坚持站稳人民立场,要永远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把握人民愿望,始终关注民心与民意、民情与民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与人民心心相印,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新时代新征程上把握人民愿望要顺应民心,始终坚持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始终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尊重民意,倾听人民呼声,反映人民意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健全全面、广泛、有机衔接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关注民情,坚持接地气、重心下移,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增强党员干部察民情的听力、走基层的脚力。了解民忧,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致力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完善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

尊重人民创造,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是决定我们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有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新时代新征程上尊重人民创造要坚持紧紧依靠人民,主动向人民学习,充分凝聚人民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决定性力量。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始终坚持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主动性,在科学掌握历史规律中增强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创造性,在把握历史主动中迸发人民的历史创造力量,坚定弘扬历史主动精神,凝聚“发展依靠人民”的主体合力。

集中人民智慧,充分尊重与激发人民首创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从生动鲜活的基层实践中汲取智慧。”新时代新征程上尊重与激发人民首创精神要自觉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领导艺术的提高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立足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坚持和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过程中,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不断汲取“源头活水”的人民智慧。始终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进程中,不断焕发出人民群众所蕴藏的无尽智慧和力量。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之力,推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走深走实,增强党推进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涵养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

(作者:万光侠,系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光明日报》( 2023年08月07日 06版)

编辑:林霜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