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站在2022年岁尾,很多人都想说的一句话是: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是呀,春天肯定会来,但这个时候这么多人想说同一句话,总有些对过去的丝丝伤感和对未来的殷切期盼。

 

是的,过去与未来,在2022年似乎有了一个交代。就像2022年岁末突然放松的疫情管控,虽然措手不及,但始终会到来,也始终会过去。

 

如果一定要给2022年做一个标记,那么三年疫情防控的终结可能是最为显眼的一个。这三年因为疫情防控,社会经济生活各个方面都受到了深刻的影响,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物与物之间的传递,都曾经在断片与彷徨之中徘徊了许久,“断”与“隔”影响的不仅仅是人们的生活,还有经济的发展。

 

所以,当2022年年底对过去做一个了断的时候,人们对未来依旧充满了希望。

 

这个希望首先来自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虽然疫情防控放松的前半个月,全国各地都受到了感染高峰的冲击,但随着这波冲击的过去,“人间烟火”又开始慢慢重回人间。公共交通的人多了,餐饮娱乐又开始排位了,曾经门可罗雀的马路又开始堵车了……人们从断片、隔绝到重新交往,人与人之间传递的并不仅仅是只言片语的嘘寒问暖,而是对未来生活的全新憧憬。

 

在人与人之间恢复交往的过程中,经济也开始慢慢复苏。我们知道过去三年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是非常大的,2022年我们的GDP增速预期只有3%左右,这个增速对应中国庞大的经济总量来说是比较让人担忧的,因为如果再降下去,“大船”一旦掉头就可能难以回头。因此,2023年将是“拼经济”的一年,这几乎是所有经济大咖一致的观点。2023年的GDP增速已经被“预定”到5%甚至8%,如果2022年的3%的经济增速让我们有点尴尬,那么2023年的5%到8%的经济增速将让中国经济重新恢复活力。

 

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在货币政策不变,以传统投资方式拉动经济增长边际效益递减的情况下,如何让中国经济保持一个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直白一点说,就是如何培育未来几年中国经济增长新的火车头,这是在总量增长预期一致的情况下,细节性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未来的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肯定不能再走老路,新的产业政策刺激,新的产业发展方向必将诞生,这也是中国经济过去三年“凤凰涅槃”后必将面临的选择。所以说,即将过去的冬天虽然很艰难,但即将面临的春天必将充满新的希望,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当然,虽然A股距离与大国经济相匹配的全球化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在全面注册制改革以及中国经济重新恢复活力的大背景下,包括A股在内的中国资本市场必将迎来新的曙光。这是一个关乎2亿多投资者账户能否丰盈的市场,也是扩大内需的主要动力之一,更是利用全社会资源发展实体经济的主要渠道之一,把这手好牌按顺序打好事半功倍。

 

过去已逝,未来将至,你我共勉!

本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