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端午,千家万户粽子飘香,大江大河龙舟竞渡。端午节源自上古时代的原始信仰和祭祀文化,历经两千多年的流传沿袭,成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符号,也是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传统节日。【详细】
6月8日是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同时,今年6月也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详细】
作为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文化遗产,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永续传承的重要标志。【详细】
端午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历经千年传承至今。【详细】
千年中国看西安。西安,古称长安。赫赫宗周、巍巍秦汉、泱泱盛唐……【详细】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详细】
学习笔记丨习近平心系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详细】
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利用,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重若千钧。【详细】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推动下,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取得显著成就,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详细】
“不要把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文化搞丢了!”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习近平总书记念之系之。【详细】
2019年9月29日,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微笑着与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握手交流。【详细】
【详细】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多次作出重要论述。【详细】
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是全球性贡献和机遇【详细】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而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三北地区,也就是西北、华北和东北。【详细】
长三角三省一市,以4%的国土面积,集聚全国17%的人口,创造全国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是我国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详细】
位于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南缘的平遥古城,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是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城之一。2022年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西平遥古城,在这座“活着的古城”中触摸历史、寻访传统。【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023年6月2日,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引用古语“辉光日新”,深刻阐明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详细】
2019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朝阳里社区考察调研,了解社区网格化管理、基层党建、便民服务、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等情况。【详细】
6月5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9个节气——芒种。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在和大自然的相处中,中国人极其智慧地把节气和生存、生活联系在一起,以节气把握时间规律、指导农耕生产。【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