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担任中国国家主席后首访俄罗斯,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十年间,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天下一家”、命运与共,主张各国和衷共济,携手创造世界的美好未来。我们梳理了总书记关于命运与共的用典,一起来学习。【详细】
习近平:治国必先治党,党兴才能国强。推进强国建设,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切实加强党的建设。【详细】
乘历史大势行稳,走人间正道致远。2017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深入阐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详细】
3月的莫斯科,涌动着早春的暖意。再次当选国家主席后首次出访,习近平来到这里。在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会谈时,习近平主席指出,中俄“应该共同努力,引导和推动全球治理朝着符合国际社会期待的方向前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详细】
中心指导委员会主席维尔维达基斯教授谈起与中国文明的对话:“中国和希腊两个古老文明在历史上都有一种延续性,都对世界文化和世界体制产生了影响,将两大文明放在一起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对方。”【详细】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的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回应了各国人民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普遍诉求,给出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的共同奋斗方向,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提供了时代坐标。【详细】
20日至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习近平主席同普京总统就中俄关系及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进行了真挚友好、富有成果的会谈,达成许多新的重要共识。【详细】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领导干部。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四种危险”“四种考验”将长期存在,这些都给我们推进强国事业带来一系列新课题、新挑战。【详细】
习近平:我们要推动营造科技创新的生态“小气候”,增加我们的虹吸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如我们先人所讲,要苟日新、日日新,要天行健、自强不息。【详细】
中俄两国元首共同签署两份联合声明,对下阶段双边关系发展和各领域合作作出规划和部署;双方签署了农业、林业、基础科研等领域多项双边合作文件……当地时间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结束对俄罗斯的国事访问。访问取得的丰硕成果见证了这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友谊之旅、合作之旅、和平之旅”。【详细】
深刻洞察人类前途命运和时代发展趋势,准确把握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战略走向,习近平主席10年前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重要演讲中,首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从此,这一重要理念成为激荡世界的时代强音,在广袤时空中汇聚起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磅礴力量。【详细】
水,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各地考察调研的关注点,也是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对水生态安全和重大水利工程作出重要指示,对水资源保护与治理提出严格要求,开创了新时代治水兴水的新局面。一起来学习!【详细】
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担任中国国家主席后首访俄罗斯,并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题为《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演讲,提出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详细】
春日正好,万象更新。莫斯科街头冰雪消融,生机勃勃。“热烈欢迎习近平主席访问俄罗斯”的巨幅标语牌竖立在主要街道旁,俄罗斯各界人士欢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到访。【详细】
当天早些时候,习主席在俄罗斯媒体上发表署名文章,指出两国关系经受住国际风云变幻考验的关键在于找到了“国与国正确相处之道”,并对下阶段中俄关系全面发展表达积极期许。【详细】
双方表示,将充分发挥主流媒体作用,响应全球文明倡议,促进中俄两国交流互鉴、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详细】
宏伟目标催人奋进,真抓实干勇建新功。【详细】
推进强国建设,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切实加强党的建设。【详细】
历史长河滚滚向前,文明画卷绵延铺展。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文明交流对话、互学互鉴,曾经谱写出最绚美灿烂的历史篇章。【详细】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到团组与代表委员共商国是、互动交流。【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