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旧颜新貌:武侯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http://www.scol.com.cn  (2021-08-31 15:04:47)  来源:四川在线  编辑:唐欣艳

30年来,在武侯区区委区政府的重视下,乘经济腾飞和区域快速发展的东风,“武侯教育”秉承教育公平,坚持基础先行,大力投入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从教育设施数量到校园环境质量,都发生了极大变化。

特别是近些年来,武侯区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教育资金投入规模从2016年的12亿元,快速增长到2020年的20亿元,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期望。

为满足城市化发展下社会日益增长的区域教育需要,武侯区不断加快学校建设,近5年来,武侯区建成投入使用的中小学(幼儿园)达35所,新增学位两万多个,这段时期是武侯区教育发展以来建成投用学校数量最多、教育设施覆盖密度最高的时期。

在国家大力投入下,武侯区教育设备和校园设施的现代化完善化程度,也快速提升。在武侯区,中小学生机比达5.9:1,师机比达1:1,多媒体系统到班率100%。近几年,武侯区建成平板电脑电子书包教室118个,数字化实验室45间,创客教育工作室26个,远程互动教室35间,人工智能教育空间52个,全区无线、有线“双网”覆盖率100%,互联网出口带宽由500兆提升至8G。特色硬件设施的规模和种类,已经处于西部领先水平。

武侯区还从环境文化的新高度,建设具有武侯区特色和文化亮点的校园设施。2019年出台的校园文化建设方案《成都市武侯区教育局学校建设标准指导意见》,从建筑风格、色彩色调、文化品位、典型标志、功能需求、绿化美化、校门功能、围墙样式等方面,对新建学校、外立面改造学校的方案设计,给出参照指导意见。要求建设单位出具办学个性鲜明、文化底蕴厚重的精品设计,教育局组织专家评审完善后,再落地实施,力求打造适合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武侯区对校园设施的文化性打造,促成了区内学校风貌生动,或造型新颖、具有时代气息,或古朴典雅、富含底蕴,体现学校自身教育文化特色。改变了传统学校“教室+操场”的校园空间,突破课堂和围墙的单调束缚,把校园建设成为充满创意和新奇,能够激发学生培养兴趣、养成勇气的成长乐园。

在小学,力求让每一面墙壁变得能“说话”,让校园处处分布激发儿童动手动脑的角落和空间。在中学,让校园成为少年们学习讨论、思考交流的知识天地,创设躬行实践的机会;结合教学,学校还广泛建成精品多功能图书馆和开放式阅读场所,打造师生的阅读王国和精神家园,定期评选和奖励武侯区十佳校园图书馆和书香校园。此外,在条件成熟的学校,展开档案建设,通过大事记、校史、专辑专著、照片、书信等各种材料,真实记录学校历史;各级学校还通过校史馆、陈列室、名人墙、纪念雕塑建设,种植毕业林、修建成长路,设置校友讲坛等,用多种艺术形式和建筑空间打造学校共同记忆,诉说发展历史,让校园每个角落都变成会讲故事的地方。

跟随城市有机更新要求,武侯区还在全域学校一步步推进厕所革命、花开校园,建设学校“微博物馆”等。实现武侯区校园环境美洁、文化浓郁、宜教乐学。

未来,武侯区将继续全面完善“一校一品”“宜教乐学”的教育环境,尽早实现全区学校校园校舍只远近之别、无优差之分;校园文化“和而不同”“各美其美”。为达成武侯区教育“高位均衡的样板、全面现代化的窗口和充分国际化的先导”这一目标,构筑硬件平台,最终实现“智教乐学”“人民满意”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