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首页>>返回列表
  • 赤水河流域如何治理和发展?云贵川的代表委员这样说

    2021-03-08 18:36:34  来源:四川在线

  • 四川在线记者 吴浩

    云南日报记者 瞿姝宁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申云帆

    近年来,党中央提出长江经济带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把生态保护摆上优先地位。赤水河作为长江上游唯一没有修建干流大坝并保持自然流态的一级支流,被誉为生态河、美景河、美酒河、英雄河,生物资源丰富、自然景观优美、历史文化厚重,是连接云、贵、川三省的一条经济动脉和人文纽带。

    位于叙永县水潦彝族乡岔河村的赤水河上游支流。刘学懿摄(视觉四川资料图片)

    担当起长江上游的保护之责,实现流域协同发力、共同作为,成为云南、贵州、四川三省共同的使命。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四川日报全媒体联合云南日报、贵州日报共同推出“担当长江上游保护职责 合力抓好赤水河保护”主题报道,邀请来自三省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共议如何抓好赤水河流域治理保护工作,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让生态环境永远成为“幸福不动产”。

    共识

    流域内同频共振非常关键

    赤水河发源于昭通市镇雄县赤水源镇,昭通境内干流全长97公里,流域面积1983平方公里,涉及昭通市镇雄、威信两个革命老区104.2万人。

    “赤水河是长江的上游支流,抓好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对我们来说是‘源头责任’。”全国人大代表、昭通市市长郭大进说,赤水河的保护一定要切实增强上游意识,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持以河长制工作为抓手,突出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三水共治”,“近年来,我们主动加强与贵州省毕节市、遵义市和四川省泸州市沟通衔接,积极整合资源,层层压实责任,全力推进赤水河流域保护治理工作。”郭大进说。

    郭大进

    在住川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地矿局局长王建明看来,要推进赤水河流域绿色发展,再提高源头意识的同时,也要凝聚更多的共识和合力。“毕竟是一片区域里的事情,应该更多联动。”王建明说,当下应该建立三省合作共治、区域协调的工作机制,“统一思路、明确标准”,比如研究制定涵盖三省的赤水河流域环保条例。“同频共振是非常关键的。除了政策、法规的制定,三省在产业、监管、应急等方面,都可以多多联动。”王建明说。

    形成共识、凝聚合力,是大家共同的心声。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竹编代表性传承人杨昌芹直接用行动说话,她介绍道,2014年,贵州省首个生态文明改革实践示范点确定为赤水河,并启动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环境保护河长制等12项改革,2018年,贵州与云南、四川两省达成《毕节共识》,开启跨区域流域保护治理新征程。

    共治

    要有应急之举,要有治本之策

    赤水河,需共治。

    “去年年末,贵州出台《贵州省赤水河等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办法》,按照‘谁超标谁付费,谁保护谁受益’‘市县为主,省级奖补’的原则,建立健全‘统一方式、统一因子、统一标准’的流域横向补偿机制。”杨昌芹说,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三省应该充分调动各地各部门保护水环境的积极性,不断改善整个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健全流域生态保护补偿长效机制,压实各地各部门水环境保护责任。”

    王建明

    王建明表示,三省不妨可以在环保类基础设施建设、整体的生态修复、环境实施监管等方面多做梳理多做创新。“现阶段赤水河流域的生态底子还是很好的,如何保持好并做好加法,我建议从两个方面切入。”王建明说,一是在产业的绿色转型和差异化布局上下功夫,“加大科技创新,鼓励流域内的白酒企业向绿色发展加速,多使用低能耗、低水耗、低污染的技术。”“同时,制定相关的标准,对流域内可能会让环境承载能力过载的产业或企业,实行动态调整和合理布局,尽量避免‘扎堆’的现象。”王建明说,另一个方面就是做好生态修复。三省应该强化统筹,从整体上、全局上来开展各项工作,避免资源的浪费和工作的重复。

    “河湖保护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有应急之举,更要有治本之策。”郭大进表示,此次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将聚焦完善跨省区联防联控机制、构建长江上游“大保护”格局提出相关建议,希望从国家层面推动完善赤水河流域跨省横向生态补偿长效机制,进一步明确流域横向生态补偿的标准、资金来源、各方主体权利和义务等,为生态补偿的规范运行搭建完整的框架和持续稳定的机制,促进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

    共享

    让绿色发展惠及更多人群

    “三省还需要在“共赢共享”上做更多的探索。”采访的最后,王建明表示,云贵川不仅要打造出更多共赢的成果,比如文旅经济、乡村振兴等,也要将“共享”落实到位,让赤水河流域的绿色发展,惠及尽可能多的人群。

    杨昌芹

    “我们的目标是要把赤水河流域打造成为长江上游最美生态河流、践行‘两山’理论样板典范、流域绿色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郭大进说,“十四五”时期,昭通将持续深入推进赤水河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工作,扎实抓好生态修复、基础设施补短板等各项任务,进一步推动流域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发展升级,努力在贯彻新发展理念实践中打造特色优势,推进流域绿色高质量发展,实现“一江清水出云南”。

    “保护好生态环境,也能致富奔小康。”杨昌芹说,在森林覆盖率达82.77%的赤水,当地百姓依托132.8万亩竹林、400余家竹加工企业,书写着赤水河边“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绿色幸福故事。2020年,以竹产业为主的林业产业综合收入突破81亿元,惠及全市守护赤水河的18万竹农。“我希望赤水漫山遍野的竹林,能变成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杨昌芹说。



金融投资报社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022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