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川在线:
2025年5月15日(星期四)15:00,省政府新闻办将在四川新闻发布厅举行“万千气象看四川·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五通桥专场,五通桥区委书记陈林强围绕“锚定‘双千亿’目标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介绍并答记者问,五通桥区委副书记何丹,五通桥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郑重,五通桥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叶然,五通桥区人民政府副区长邓必强答记者问。四川在线将全程图文直播,敬请关注!
-
四川在线:
发布会由四川省新闻中心副主任王敏主持。
-
主持人 王敏:
各位记者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
-
主持人 王敏:
今天我们举行“万千气象看四川·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13场。我们很高兴邀请到五通桥区委书记陈林强先生,向大家介绍“锚定‘双千亿’目标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
主持人 王敏: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五通桥区委副书记何丹女士,五通桥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郑重女士,五通桥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叶然先生,五通桥区人民政府副区长邓必强先生。
-
主持人 王敏:
下面,首先请陈林强先生介绍情况。
-
陈林强:
媒体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非常高兴有机会与大家面对面交流。
-
陈林强:
五通桥静卧岷江之滨、峨眉山下,因盐成邑、以桥得名,历史悠久、风光秀丽,素有“小西湖”美誉,千年的盐业文明和百年的工业经济在此交汇,是“侯氏碱法”诞生地、“中国绿色硅谷”核心区。
-
陈林强:
说到五通桥,我想用三句话向大家介绍一下。
-
陈林强:
第一,千年盐城五通桥。自公元前256年蜀守李冰凿开了中国西南历史上的第一口盐井始,盐业文明与五通桥相伴相生。从明清繁盛的“犍乐盐场”,到民族盐化工业之始的“新塘沽”,再到经济体制改革之初培育的西南第一家上市公司“川盐化”,再到如今晶硅光伏、绿色化工两大千亿产业集群集聚成势,可以说,五通桥的历史就是一部生生不息的盐业史,就是一部开放包容的工业史。
-
陈林强:
第二,美丽水乡小西湖。万年三江水、百年黄葛树,五通桥山、水、桥、树、城相融共生,清代诗人李嗣沆赞曰:“烟火万家人上下,风光应不让西湖”,现代中国艺术家丰子恺曾写下:“且喜蜀中风景好,桥滩春色似杭州”的佳句。在五通桥这片土地上,盐业文化和秀丽山水共同滋养出,以井盐为主题兴盛数百年的龙舟文化,以嘉州画派李琼久为代表的书画文化,以根书艺术大师杨玉冰为代表的根书文化等等。
-
陈林强:
第三,麻辣滚烫好吃地。食在四川,味在乐山,舌尖上的五通桥。盐业文明衍生而出的是以“麻、辣、鲜、香”为密码的牛华麻辣烫。据史料记载,牛华麻辣烫起源于清代,在川渝地区发源时间最早、也最出名,先后被《美食中国》《舌尖上的中国》等节目广泛报道,风靡全国各地。当然,五通桥的美食也不只有麻辣烫,五通桥还有中华老字号“德昌源”桥牌豆腐乳,“色、香、味、形”俱佳的西坝豆腐,“皇家贡品”西坝生姜以及远近闻名的黄鸡肉、蛋烘糕等等。
-
陈林强:
近年来,我们以“工业强区、城市更新、文化赋能”三大战略破题,书写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答卷,经济总量三年内连跨300亿元、400亿元两个百亿元台阶,2021—2022年度连续两年获评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2023年度获评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成绩突出县。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
陈林强:
从千亿产业解锁工业强区密码,2016年,我们在一片不毛之地打下“中国绿色硅谷”核心区建设的第一根桩基,经过十年的接续奋斗,成功招引全球十强晶硅光伏企业半数落子五通桥,高纯晶硅产能、品质持续位居全球第一方阵。15万吨双甘膦年供应量居世界第一,20万吨草甘膦年产能居世界第三、全国第二。2.9万吨稀土应用及1.35万吨稀土萃取分离产能居全球前列。2024年规上工业总产值777亿元。
-
陈林强:
从项目建设推动城市有机更新,我们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先后投入资金55亿元,突出“高标准、高品质、高品位”理念,梯次推进五通大道、菩提山公园、滨水生态走廊等200余个城市更新项目,我们以“四公一农”建设提升为抓手,打造147个民生项目,推动城市空间更新、产业更新、文化更新、治理更新、生态更新“五新更生”,奋力打造千里岷江第一岛城。
-
陈林强:
从传承保护激发文化赋能活力,我们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永续传承”原则,一体推进“两街两厂两镇”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博物馆、美术馆即将竣工,13件根书艺术作品被中国国家版本馆收藏。同时,今年端午,我们将举办第22届龙舟文化展演活动,这里,我要特别邀请各界朋友来五通桥品“嘉阳河帮菜”,看“川派龙舟”竞渡小西湖,亲身感受这座千年水乡古镇的独特魅力。
-
陈林强:
大道如虹踏歌行,筑梦路上再出发。我们将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紧起来、动起来、跑起来,扎实打好“十四五”规划收官战、努力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贡献更多五通桥的力量!
-
陈林强:
我就先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
主持人 王敏:
谢谢陈林强先生。下面开始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
-
中国改革报记者:
中国改革报记者提问。良好的营商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请问五通桥区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有哪些亮点?谢谢。
-
叶然:
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
-
叶然:
在县域经济突围崛起的奋斗征程中,我们深刻意识到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竞争力、生产力,牢固树立“争做人民满意服务员”的理念,把每一位来五通桥投资的客商都放在“心坎上”,既当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又做攻坚克难、雪中送炭的“急郎中”。主要体现在三个“一流”上:
-
叶然:
第一个“一流”是配套一流。我们铆足干劲实施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提升三年行动,累计投入资金近80亿元,建成园区道路22公里,投运变电站12座,供电能力位居全省县(市、区)第二,“双供水、双污水”系统走在全省前列,建成面积超10.5平方公里。同时,去年我们还顺利取得了省级化工园区“金字招牌”,目前,园区内现有约4000亩成熟工业用地正“虚位以待”。
-
叶然:
第二个“一流”是服务一流。我们向项目落地的薄弱环节发起冲锋,灵活运用“揭榜挂帅”机制,组建重点项目落地服务“尖刀队”,由区主要领导任总队长、分管领导任副队长,精选70余名业务骨干,实行事前主动办、事中全程办、事后跟踪办,重点攻坚项目签约、审批、建设、投产“全生命周期”中“卡壳子”的问题,审批流程普遍提速40%以上,创造了84天重大产业项目签约建设并投产的五通桥速度。今年前4个月,“尖刀队”就推动总投资55亿元的10个重点产业项目落地开工。
-
叶然:
第三个“一流”是口碑一流。我们全力落实乐山市出台的“中国绿色硅谷十五条”“税十二条”等惠企政策,真金白银为企业送上留抵退税、减税降费“减负大礼包”,让企业甩掉“包袱”全力冲。同时,我们还对诚信守法企业实行“白名单”管理,推行联合执法、智慧化大数据巡查,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干扰,让企业在五通桥投资放心、经营安心、发展顺心。
-
叶然:
我们诚挚期待各地企业家、各界朋友多到五通桥走走看看,深化产业合作,携手共谋发展,我们也将继续为大家创造更加一流的营商环境,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
-
叶然: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
主持人 王敏:
谢谢叶然先生,请继续提问。
-
科技日报记者:
科技日报记者提问。从刚才的介绍中我们了解到,五通桥正在全力打造晶硅光伏、绿色化工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请问,五通桥发展这两大产业的优势是什么?谢谢。
-
叶然:
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
-
叶然:
工业是五通桥的立区之本、强区之基,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全区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持续保持在70%以上。2022-2023年连续两年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2024年在主导产业遭遇行业深度调整阵痛时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仍达到了777亿元,并连续三年获评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我们总结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
叶然:
首先我们有着悠久的工业历史。五通桥因盐而兴、因工而立,基于深厚的盐业底蕴,天津塘沽永利碱厂被日军损毁后于1938年在这里成功重建,成为抗战时期大后方重要的化工基地,并在此诞生了新中国第一号发明“侯氏碱法”,打破西方70余年的技术垄断,这是五通桥近代工业的起点。
-
叶然:
建国后,作为三线建设重点区域,五通桥逐步奠定工业化基础,依托丰富的井盐资源发展形成盐磷化工产业集群,立足峨嵋半导体材料研究所的先发优势组团进军晶硅光伏产业,成功培育上市西南地区第一支A股川盐化,诞生新中国第一炉多晶硅,成为四川省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区。如今五通桥区工业大企业大集团众商云集,仅百亿级企业就有3家,培育中的百亿级企业还有3家,工业已成为五通桥发展历程中一张闪亮的名片。
-
叶然:
其次我们有着雄厚的产业基础。当前,我们正锚定全省工业兴省、制造强省目标,全力落实乐山市委“241”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坚定扛起培育晶硅光伏、绿色化工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的时代重任。
-
叶然:
晶硅光伏方面,已构建起“硅芯—硅料—硅棒—切片”的产业链条,形成2万吨硅芯、36万吨多晶硅料、71GW单晶拉棒切方、16GW硅片产能规模,全球10家头部企业中半数落户于此,成功入选全国民营经济百强产业集群。绿色化工方面,我们已集聚福华、和邦等10多家规上化工企业,多个产品的产能在全国全球位居前列。目前,我们正联合链主企业,全力推进福华新材料一体化产业园、永祥新能源三期12万吨高纯晶硅等一系列项目,努力为全省工业经济发展贡献五通桥力量。
-
叶然:
最后我们还有突出的技术优势。我们坚持推动产业、创新、资金、人才深度融合,积极探索高端人才“带土移植”引进机制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良性互动,支持龙头企业采取“项目+团队”的方式来桥创新创业,成功引进210余名行业科技领军人才,组建创新研发团队106个,2024年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7家。
-
叶然:
我们聚焦关键技术攻关,支持企业持续升级生产工艺,如“永祥法”高纯晶硅生产工艺,目前已迭代到第八代;协鑫科技独有的流化床颗粒硅技术,能耗仅为行业先进水平的六分之一,以上三个方面既是我们的优势,也是我们下一步还需传承和努力的奋斗目标。
-
叶然: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
主持人 王敏:
谢谢叶然先生。请继续提问。
-
四川广播电视台记者:
四川广播电视台记者提问。刚才有提到“美丽水乡小西湖”,请问这几年,五通桥在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美丽小西湖”方面,有哪些部署和举措?谢谢!
-
何丹: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
-
何丹:
五通桥风光旖旎,素有“小西湖”之美誉。近年来,我们将“城市更新”作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三大战略之一,按照“1446”工作思路指引,推动四大片区有机更新,分别是竹根老城区、两河口历史文化街区、牛华片区、冠英新区,奋力绘就宜居宜业宜游“美丽小西湖”新图景。说到这几年五通桥的变化,大家感受深刻的有三个字。
-
何丹:
第一个字是“美”,生态塑颜,让城市“美”起来。为提升城市功能,我们以“拆”破局、以“改”提质,批次改造城中村1100余亩、老旧小区237个,曾经的“老破小”变身“安乐窝”,“老”居民过上了“新”生活。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同时,我们坚持以绿为底,深入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岷江、茫溪河流域水质主要指标同比改善35.7%、21.6%。五通桥拥有“两江一河”和“两山一岛”的生态本底,我们将山、水、岛、桥、树有机融入城市更新,去年以来已经建成了菩提山绿心公园、四望关广场公园等35个项目,未来两年,还将有112个项目相继落地,让市民开窗见湖、出门见绿,感受自然与城市共生之美。
-
何丹:
第二个字是“活”,内外兼修,让城市“活起来”。交通是城市的骨架,水系是城市的脉络。我们以路为骨、以水为脉,投资9亿元建设五通大道及其支路、岷江大道北延线等城市中轴项目,构建“三纵+N横”城市交通骨架,新改建城市地下管线、管廊170余公里,打通“地下生命线”,让城市更具韧性。
-
何丹:
13.2公里滨水生态走廊宛如一条灵动的绿丝带,串联起“小西湖”的城市脉络。在城市治理上,我们以绣花功夫营城,强力推进两违整治、市容秩序、精神文明、治理能力“四大专项提升”,拆除违建2.2万平方米,整治违法占地103亩,治理广告牌1200余个、8100平方米;实行“一湖六路”分时管理,区域交通拥堵指数下降18%;成立街巷党组织50个,组建小区自管委91个,我们的“红袖标”成为城市温暖的守护者,让城市发展不仅有力度,更加有温度。
-
何丹:
第三个字是“火”,产业赋能,让城市“火起来”。五通桥因盐成邑,我们以盐为魂、以产为基,举办晶硅光伏、绿色化工等产业论坛,龙舟文化展演、美食音乐节等系列活动,大力发展论坛经济、赛事经济、夜间经济,引流人数同比增长33%,带动旅游综合收入近10亿元。我们以味为媒、以文为桥,创新打造“影视+美食+生态”旅游矩阵,今年五一节,仅牛华一个镇就接待游客近20万人次、带动我们非遗美食销售额暴增210%,消费活力持续迸发,“小西湖”变身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之城”。
-
何丹:
一叶黄葛诉变迁,一湖诗画映桥滩。真诚邀请各位媒体朋友走进五通桥,感受老工业基地的蝶变魅力,见证水乡“小西湖”的美丽绽放!谢谢。
-
主持人 王敏:
谢谢何丹女士,请继续提问。
-
中新社记者:
中新社记者提问。五通桥是“千年盐城”,刚听主发布人介绍文化赋能是五通桥区的一大战略。请问,五通桥区在这方面有什么亮点?谢谢。
-
郑重:
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
-
郑重:
五通桥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我们秉承“盐续千年、桥通五洲”的城市精神,以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
郑重:
首先,以文润城,让城市肌理流淌文化基因。我们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永续传承”,保护修缮宝庆街、花盐街,修复古街、古码头及历史文化建筑群落,打造沉浸式盐文化体验场景,重现四川盐业“清明上河图”繁华盛景。我们讲好国家工业遗产故事,聚焦新中国第一号发明专利“侯氏碱法”,修复核心遗址,打造工业史诗博物馆,永续传承民族化工“永久黄”精神。我们将在地文化融入城市建设当中,精心打造菩提山公园、滨水生态走廊等景观,现代城市照进了历史文化之光。
-
郑重:
其次,以文惠民,让幸福生活浸润文化馨香。五通桥是闻名遐迩的龙舟之乡,三百年来,全国唯一以井盐文化为主题的龙舟会仍在上演,龙舟健儿们劈波斩浪,“万人空巷满桥滩”的文化盛宴跨越古今。此外,我们每年举办“小西湖之秋”“百姓才艺大比拼”“文化大赶场”等文化活动200余场,在家门口为群众带来“幸福味道”。深厚的盐文化孕育出累累文艺硕果,《花盐》《燕云在望》等多部反映本土文化书籍陆续出版,其中《花盐》被央视推荐,五通桥书画展也成功在北京、上海等多地展出,“书画之乡”声名远播。我们新建盐文化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文化场馆,公共文化服务量质齐升,为桥乡人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滋养。
-
郑重:
第三,以文兴业,让文化资源转为发展动能。我们全力支持非遗文化发展,说到这里,我想为大家展示一幅根书作品。这是一个“龙”字,它既苍劲有力又飘逸灵动。它经过选材、造型等38道工序,将根艺与书法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多幅根书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国家版本馆等国家级藏馆收藏。根书艺术远赴法国、韩国等多个国家成功展出,已经成为一张根植本土、走向世界的亮丽名片。这是我区非遗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
郑重:
非遗美食牛华麻辣烫、西坝豆腐、钵钵鸡、桥牌腐乳云集于此,这里成为万千食客心目中的“麻辣滚烫”好吃地。我们聚焦这些非遗美食IP,加速美食街区、美食小镇的项目建设,不断完善食品生产、加工、销售全产业链,美食产业年收益超3亿元。
-
郑重:
在五通桥,文化是身边触手可及的幸福,也是激活发展动能的金钥匙。当千年盐城插上文化的翅膀,一座有底蕴、有活力的城市,正朝着高质量发展阔步前行。
-
郑重:
我就先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
主持人 王敏:
谢谢郑重女士。请继续提问。
-
四川日报记者:
四川日报记者提问。省委、省政府赋予乐山“打造全省重要的区域交通物流枢纽”的重大使命,请问五通桥在乐山加快建设“全省重要的区域交通物流枢纽”中有哪些贡献?下一步又将从哪些方面发力?谢谢。
-
邓必强:
打造全省重要的区域交通物流枢纽是省委、省政府赋予乐山的重要使命,也是五通桥加快构建公铁水空“四位一体”立体交通体系,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的重大机遇,更是未来支撑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基石。助力全市打造“全省重要的区域交通物流枢纽”,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
邓必强:
首先就要布局一环联多网。五通桥距乐山中心城区22公里,区境内拥有2条国道、3条省道、连接5条高速,距最近的铁路货运站不足5公里。已经形成“一环七射一纵”的干线公路网络,正在规划建设的S429岷江东风特大桥建成后,将形成乐山的又一交通环线,串联起省市内多个交通网络。同时,区内还有两个内河货运码头,是西南出海大通道的交通要道。突出的区位条件,成熟的交通网络,也是乐山打造“全省重要的区域交通物流枢纽”核心板块。
-
邓必强:
其次还要加速两港通四海。位于我区的乐山机场是乐山首个空港,将于今年年底具备通航条件,首期将重点围绕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开通直航航班,并辐射国内热门旅游航线,“飞来”乐山看大佛,“飞去”三亚看大海将不再是梦想。正在建设的岷江航电四大梯级枢纽将把乐山水港运载能级推向一个新的高度,4级枢纽中有2级位于我区,项目建成后区内船舶通航能力将由不足1000吨级跃升至3000吨级以上,重大装备、乐山制造将“坐”船出川、通江达海。
-
邓必强:
随后乘势而上多业齐发力。依托逐渐成型的区位交通优势,我们正谋划打造全省公铁水空“一站式”多式联运示范基地,全力以赴将交通优势加快转化为发展胜势。首先是依托乐山机场,打造“航空小镇”,规划建设空港产业园区、空港配套冷链仓储物流等项目,大力发展空港经济。其次是依托航电枢纽,加快打造现代物流产业园区,大力发展港口枢纽经济。
-
邓必强:
五通桥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交通优势,正在推动商业文化、休闲旅游、现代物流等新业态集聚发展,打造全省拿得出、叫得响、人气旺的投资消费“热地”。借此机会,我们诚邀海内外客商投资五通桥,四方宾客“打卡”五通桥,让我们共同把“交通走廊”真正变为“经济走廊”。谢谢!
-
主持人 王敏:
谢谢邓必强先生。请继续提问。
-
川网传媒—四川发布记者:
川网传媒—四川发布记者提问。经济发展始终是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请问五通桥区采取了哪些措施聚焦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谢谢!
-
陈林强: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感谢记者朋友对五通桥区的关心。
-
陈林强: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我们始终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着力让民生答卷更有温度、更有厚度,2024年五通桥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较2021年增长11.6%、7.3%。
-
陈林强:
说到这里,我想与大家分享两个故事。
-
陈林强:
第一个,是“菜篮子拎出幸福感”的故事。在五通桥,王爷庙便民市场不仅承载着盐业码头的烟火气,更是一代代居民的生活记忆。忆起曾经的老市场,浮现在人们脑海中的往往是坑洼的地面、拥挤的过道、随意停放的电动车,群众反映非常的强烈。我们获悉群众的诉求以后,迅速采取行动建设“桥鲜荟·智慧农贸市场”,这个焕然一新的农贸市场集便民摊区、商业网点、夜市经济和周末集市等多业态于一体,停车位、城市驿站、社区食堂配套齐全,可以说是实现了从“脏乱差”到“智慧化”的蝶变。这是我们深入推进“四公一农”建设的缩影。
-
陈林强:
近年来,我们立足群众停车难、买菜难、如厕难等“刚需”与“急需”,深入开展“四公一农”建设提升三年行动,整合资金17.06亿元,建设公园(绿化节点)35个,城市驿站(公厕)44个,公交场站34个,公共停车场20个、农贸市场14个,高品质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小切口、大民生,让群众的幸福生活具象化。
-
陈林强:
第二个,是“传承与希望”的故事。1888年,五通桥“通材书院”在盐商的捐资助学下顺利创办,让寒门学子得以入学。“通材”二字,既不忘本,更寄托着培育通用之才的赤子之心。通材书院历经百年沧桑,赵君陶曾在此开展地下党活动,也培育出了“党和人民的好女儿”革命烈士丁佑君、国学大师杨永福等杰出人才,至今蜕变为五通桥中学。
-
陈林强:
为了让孩子们享受更好更优质的教育,2022年,我们启动通材初级中学新建工程,区内龙头企业慷慨解囊,捐资1亿元助力学校建设,今年9月,学校将建成投用,迎来首批学子。从盐商义举到当代企业家善行,从青砖黛瓦到智慧校园,改变的是办学条件,不变的是五通桥崇文重教的情怀。这正是党委政府以教育惠民生、企业家以善举暖民心的生动写照!
-
陈林强:
这两个故事只是五通桥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五通桥聚焦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在省内率先实现城乡特困供养标准统一,每年额外支出农村集中供养人员生活费、管理费652.6万元;聚焦呵护“一老一小”,加快推进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失能老年人养护中心建设,建成区级未成年人救助站;聚焦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整合资金近10亿元,完成区中医医院、区精神病医院整体搬迁,启动区人民医院新建,进一步提升区域医疗水平,真正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效体现在民生事业的改善上来。谢谢大家。
-
主持人 王敏:
谢谢陈林强先生。现场记者提问环节就到这里。
-
主持人 王敏:
5月14日五通桥专场发布会预告在四川发布、麻辣社区等网络平台发布以后,我们累计收到了290条有效留言,网友们主要关注五通桥的城区发展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有网友建议“希望以规划改造五通桥的两条老街为切入点,融入地方特色人文景观,展现川南水乡风貌,重现小西湖风采。”也有网友留言说“希望尽快完善冠英新区学校、农贸市场、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
-
主持人 王敏:
省政府新闻办代表网友提问。请问,五通桥在进一步完善城区规划和基础设施方面有哪些举措。谢谢。
-
陈林强:
谢谢网友们对五通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与关注,这个问题请何丹女士来回答。
-
何丹:
从网友的提问和留言来看,大家对五通桥区的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冠英新区发展以及文化传承与保护都非常关注。
-
何丹:
今年4月,五通桥区召开了城市更新发展大会,与网友的提问不谋而合,我们明确了城市更新的四大基本原则:一是规划引领、因地制宜,二是政府主导、多元参与,三是传承文脉、活化利用,四是民生优先、共建共享。
-
何丹:
在规划引领方面,我们注重将盐业文化、龙舟文化、书画文化等一系列具有五通桥特色的内容融入城市规划,目前已经编制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美丽小西湖”城市更新概念规划》,目前落地的一系列城建项目都是在这两个规划的指引下实施完成的。
-
何丹:
总体布局是以五通大道为城市中轴,串联起北部新城、城市中心和南部更新单元,形成新的发展格局。同时,我们正在加快推进中央公园、体育中心、文化中心等标志性惠民项目建设,打造独具魅力的千里岷江第一岛城。同时,我们立足五通桥区乐山综合交通次枢纽定位,加快编制冠英新区发展规划,以进港大道、建业大道为发展主轴,重点培育低空经济、智慧物流、文旅融合产业,打造产城融合的城市新区。
-
何丹:
刚才网友在提问中提到了五通桥的两条老街,这两条老街分别是花盐街和宝庆街,目前正进行保护性修缮,宝庆街将于今年10月开街,我们的目的是让古街、古建筑、古码头“活起来”,传承历史文脉。届时,欢迎各位网友、各位市民以及在座的媒体朋友来桥感受川南水乡的独特魅力。
-
何丹:
同时,网友关心的完善冠英新区基础设施的问题,教育方面,我们已规划教育用地100余亩,拟新建九年一贯制学校;农贸市场方面,“桥鲜荟·玉津智慧农贸市场”已经开工、年内将建成投用。
-
何丹:
刚才提到的“桥鲜荟·智慧农贸市场”,王爷庙这个点位是在我们的老城区。我提到的玉津智慧农贸市场是在冠英新区。同时,我们还在冠英新区规划了占地25亩的农贸市场综合体。
-
何丹:
在交通方面,玉津路二期、三期正在加紧建设,建业大道B段等4条道路也即将开工,这些道路建成后将构建起贯通老城区与新区新的交通网络,让群众和企业生活生产更便利、更舒心、更美好。
-
何丹:
再次感谢网友的关心关注,也诚恳邀请市民和网民朋友们继续关心五通桥,为五通桥的发展建言献智,携手共建“美丽水乡小西湖、千年盐城五通桥”!谢谢。
-
何丹:
再次感谢网友的关心关注,也诚恳邀请市民和网民朋友们继续关心五通桥,为五通桥的发展建言献智,携手共建“美丽水乡小西湖、千年盐城五通桥”!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