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关键词,解码四川这五年“资源仓”

10月2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决胜‘十四五’ 续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七场,介绍四川“十四五”打造保障国家重要初级产品供给战略基地主要成就。

  • 四川在线:

    2025年10月28日(星期二)15:00,省政府新闻办将在四川新闻发布厅举行“决胜‘十四五’ 续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七场,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陶剑锋围绕四川“十四五”打造保障国家重要初级产品供给战略基地主要成就作介绍并答记者问,经济和信息化厅、自然资源厅、农业农村厅、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有关负责人参加答记者问。四川在线将全程图文直播,敬请关注!

  • 四川在线:

    发布会由省新闻中心主任李雄艳主持。

  • 主持人 李雄艳: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 主持人 李雄艳:

    今天我们举行决胜‘十四五’ 续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七场,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陶剑锋先生,经济和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廖卫民先生,自然资源厅总工程师瞿亮先生,省委农办专职副主任、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钟志荣先生、省粮食和储备局副局长周光林先生,请他们介绍四川“十四五”打造保障国家重要初级产品供给战略基地主要成就,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 主持人 李雄艳:

    下面,我们首先请陶剑锋先生介绍总体情况。

  • 陶剑锋:

    各位媒体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

  • 陶剑锋:

    首先,我代表省发展改革委,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四川打造保障国家重要初级产品供给战略基地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 陶剑锋:

    “十四五”以来,四川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自觉担当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四川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的历史使命,加快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科学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提高战略性矿产资源综合开发水平,打造保障国家重要初级产品供给战略基地相关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下面,我从3个方面向大家介绍有关情况。

  • 陶剑锋:

    一、强化粮食产购储加销协同,全力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
    四川是农业大省,是全国十三个粮食主产省之一。我们统筹推进粮食生产和储备保障体系建设,全省粮食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去年达到726.8亿斤,创下历史新高,较2020年增加21.4亿斤,预计今年将突破730亿斤,再创历史新高,粮食储备规模可满足全省4.5个月市场供应量。

  • 陶剑锋:

    我们围绕“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协同发力,系统提升粮食产出效能。

  • 陶剑锋:

    以“建良田”为首要任务,制定高标准农田建设十年规划,推进整灌区、整市、整县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累计新改建高标准农田1770余万亩。以“用良种”为核心引擎,在全国率先搭建当家品种育繁推平台,强化育种联合攻关,“宜香优2115”等13个品种被列入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以“配良机”为先导条件,深入实施“天府良机”行动,构建完善农机服务网络,2024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60%,比2020年提升21个百分点。以“推良法”为关键抓手,创新启动“天府粮仓·百县千片”行动,持续开展“万名农技人员进万村”行动,去年全省粮食亩均单产达378.2公斤,创历史最高。

  • 陶剑锋:

    我们坚持“多算民生账、少算经济账”,构建高效安全的粮食储备保障体系。

  • 陶剑锋:

    建立以口粮为主的省、市、县三级政府储备体系,21个市(州)成品粮油储备全覆盖,183个县(市、区)原粮储备全落实,全省粮油储备规模达到601万吨,全面完成国家下达储备计划。累计投入省级财政资金27.45亿元,支持建设低温储备库、高标准粮仓仓容923万吨,全省政策性粮库实现低温储粮全覆盖,粮食储存综合损耗率控制在0.48%以内。颁布实施首部保障粮食安全的地方性法规《四川省粮食安全保障条例》,推进地方政府粮食储备企业政策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分开改革,组建省储备粮管理集团。

  • 陶剑锋:

    二、科学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全力打造世界级优质清洁能源基地
    四川清洁能源资源禀赋得天独厚、特色鲜明,是我国“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的重要节点和源头。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指引,科学规划、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推动清洁能源优势加速向经济优势转化。

  • 陶剑锋:

    我们坚持以重大项目为牵引,推动水风光氢天然气等多能互补发展。以“三江”流域为重点推进水电开发,建成投产白鹤滩、乌东德、苏洼龙、两河口等10座大型水电站,今年水电装机将历史性突破1亿千瓦。

  • 陶剑锋:

    重点推进凉山风电基地和“三州一市”光伏发电基地建设,建成投产全球最大、海拔最高的水光互补电站柯拉光伏,今年新能源装机规模将达到3200万千瓦,是“十四五”初期的5倍。

  • 陶剑锋:

    积极建设支撑性、调节性火电,建成投产资阳、广元等气电项目。加快打造国家天然气(页岩气)千亿立方米级产能基地,建成投运国内最高含硫量整装气田渡口河—七里北气田,天然气年产量从432亿立方米提升至562亿立方米、稳居全国第1。

  • 陶剑锋:

    我们坚持以外联内畅为导向,构建互联互通能源基础设施网络。建成“八直十一交”省际输电通道,分别与华东、华中、重庆、西藏、西北等电网互联互通,省间互济能力不断增强。建成西南地区第一条特高压交流“甘孜—天府南—成都东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全面提速成都立体双环网、川南双环网和川东北环网建设,川西北和攀西地区向负荷中心送电的“高速路”进一步畅通,省内小“西电东送”能力提升至3700万千瓦以上,实现了“三州的风光”点亮“成都的灯光”。

  • 陶剑锋:

    目前,全省500千伏的骨架网络线路超2.1万公里、在国网经营区居第1位,500千伏变电站增加至69座、居第2位。持续完善省内天然气输配管网,目前全省长输管网总里程超1万公里,年输气能力达650亿立方米以上,积极融入全国“一张网”,年外输能力超500亿立方米。

  • 陶剑锋:

    三、深入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
    四川是矿产资源大省,战略性矿产资源丰富且分布相对集中。我们统筹各类资金投入加大找矿突破力度,依托钒钛等战略性矿产资源,推动全国唯一的资源开发综合利用试验区—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加快建设,已成为全球钒钛新材料产业的重要发展极核。

  • 陶剑锋:

    我们聚焦找矿突破,有力践行保供任务。省级财政积极支持实施地质勘查项目,引导社会资本累计投入超过20亿元,新发现大型石墨矿3处,大、中型磷矿6处,锂、稀土、金、油气等矿种储量大幅增加。当前,全省钛矿查明资源量占全国的76.2%,居世界第一;钒矿查明资源量占全国的28.2%,居全国第一;新增锂辉石资源量280万吨;新增磷矿资源量17.5亿吨。

  • 陶剑锋:

    我们聚焦开发利用,有力推动产业发展。启动攀西试验区新一轮建设方案,实施资源增储上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延链补链强链、集聚集群发展、高端应用示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6大工程。“十四五”以来,攀西试验区产出全国约80%的钛精矿、60%的钒制品、20%的硬岩型稀土,成为全球最大的钒制品基地、全国最大的钛原料基地和重要的稀土生产基地。

  • 陶剑锋:

    我们发挥四川大学等科教资源优势和攀钢集团等企业研发优势,首创高炉渣提钛技术、氧化钒清洁生产工艺世界领先,推动钒、钛资源综合利用率分别由44%、29%提升至50%和35%。瞄准航空航天、深海工程等重点领域需求,构建“钒钛+钢铁”产业生态,高端钛及钛合金实现批量供货,高速铁路用钢轨国内市场占有率约40%,持续保持全国首位。

  • 陶剑锋:

    下一步,我们将坚决扛牢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的责任担当,加快建设保障国家重要初级产品供给战略基地,为全国发展大局多作四川贡献。我就简要向各位朋友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 主持人 李雄艳:

    谢谢陶剑锋先生的介绍。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 四川日报记者:

    四川日报记者提问。“十四五”以来,在提高粮食和物资储备领域保障能力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谢谢。

  • 周光林:

    感谢你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 周光林:

    “十四五”以来,我省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聚焦打造保障国家重要初级产品供给战略基地,统筹推进粮食和物资储备各项工作,取得系列成效。

  • 周光林:

    一是储备基础更加坚实,保障能力实现新提升。持续优化储备布局和品种结构,建立完善三级政府储备体系,实现全省市(州)成品粮油储备和县(市、区)原粮储备全覆盖,超额完成国家下达储备规模任务。“十四五”以来,累计收购粮食1066.6万吨、油菜籽129.9万吨,有序轮换省级储备粮油逾185.2万吨,有效发挥了稳市场、稳粮价作用。

  • 周光林:

    二是仓储设施加快升级,绿色储粮取得新突破。大力实施“低温库专项建设”“绿色仓储提升行动”等,支持建设低温储备库334个、高标准粮仓923万吨,配套实施“仓顶阳光”项目95个。全省政策性粮库全面实现低温储粮,绿色控温、光伏发电等绿色储粮技术广泛应用,储粮用电成本降低40%以上,绿色优储、节能降耗、减损增效成效明显。

  • 周光林:

    三是粮食产业提质增效,品牌建设迈出新步伐。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六大提升行动”,打造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建设项目县28个、粮食品种品质品牌提升项目县15个,推动形成成德绵地区菜籽油加工、川东北地区绿色优质大米加工、川南地区主食优势发展的粮油加工产业集群。大力实施“天府菜油”行动,“天府菜油”公共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获评四川品牌建设优秀案例,品牌价值超120亿元,入选“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2024年全省粮油加工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大关。

  • 周光林:

    四是粮食法治不断完善,依法监管开创新局面。出台《四川省地方储备粮管理办法》等配套制度,全面清理规范行业管理制度32项,构建起覆盖粮食安全全链条“管权、管粮、管库、管人”的法规制度体系。扎实开展“亮剑”专项执法行动、“严监管强执法重处罚行动年”活动、粮食流通监管“铁拳行动”等,查处涉粮行政违法案件739例,粮食购销领域监管的威慑力不断增强。

  • 周光林:

    五是体制机制改革深化,储备效能得到新增强。253家储备企业完成政策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分开改革任务,建成覆盖全省的“天府粮仓”地方政府储备粮管理信息化省级平台,实现334家政策性粮食储备企业、512个库点粮食购销全链条实时在线和“穿透式”监管。建立省级粮食储备轮换费用动态调整机制,减少承储企业轮换亏损风险、调动储备企业管好粮、储好粮的积极性。全面推行地方政府储备网上公开交易,粮食储备购销透明度、规范化水平大幅提升。

  • 周光林:

    六是应急保障能力升级,物资储备达到新水平。目前,已建成省、市、县三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现有库点242个。“十四五”以来,累计投入财政资金近6亿元,新建和改造省级中心库1个、市级储备库3个、县级储备库74个。省级储备达185万件,较“十三五”末增长约240%。全省生活类救灾物资储备总量突破480万件,创历史新高、居全国前列。高效调运救灾物资57批次63.94万件,在多次重大自然灾害救援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 周光林:

    下一步,我们将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保障体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服务四川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谢谢!

  • 主持人 李雄艳:

    谢谢周光林先生。请继续提问。

  • ​中国发展改革报记者:

    中国发展改革报记者提问。据了解,“十四五”期间,全省粮油生产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能否详细介绍一下有关亮点成效?谢谢。

  • 钟志荣:

    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十四五”以来,全省粮油生产稳中求进、稳中向好,充分发挥了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压舱石”的作用。去年,全省粮食总产726.8亿斤,主产省地位稳固,“天府粮仓”更充盈;油菜籽总产74.8亿斤,连续15年居全国第一位,“天府菜油”名片更响亮。主要呈现出四个方面的特点。

  • 钟志荣:

    一是“三大主粮”对全省粮食增产贡献大。我们坚持以“保障口粮绝对安全,优化供给质量水平”为目标,深入推进种植结构调整,启动实施小麦面积恢复和再生稻提质增效两大行动,大力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三大主粮合计增产21.3亿斤,其中水稻增3.3亿斤、玉米增11.6亿斤、小麦增6.4亿斤,对全省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98.2%。特别是小麦,已连续3年增产2亿斤以上,是我省夏粮增产的主要来源,而且从现有生产水平看,还有不小的增产空间。

  • 钟志荣:

    二是“单产提升”对全省粮食增产贡献大。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稳面积、提单产两手发力”重要指示精神,实施“天府粮仓·百县千片”行动,启动重大品种推广试点,地种药肥全要素精准保障、耕种管收全环节精准发力,大力推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四良”融合,全省粮食亩均单产提高5.7公斤,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50.5%。其中,水稻提高11公斤、达到538公斤,由全国第11位上升至第7位;小麦、玉米分别迈上300公斤、400公斤新台阶,单产贡献率分别达到78.1%、71.5%。单产提升已成为粮食产能提升的主引擎。

  • 钟志荣:

    二是“单产提升”对全省粮食增产贡献大。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稳面积、提单产两手发力”重要指示精神,实施“天府粮仓·百县千片”行动,启动重大品种推广试点,地种药肥全要素精准保障、耕种管收全环节精准发力,大力推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四良”融合,全省粮食亩均单产提高5.7公斤,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50.5%。其中,水稻提高11公斤、达到538公斤,由全国第11位上升至第7位;小麦、玉米分别迈上300公斤、400公斤新台阶,单产贡献率分别达到78.1%、71.5%。单产提升已成为粮食产能提升的主引擎。

  • 钟志荣:

    三是“主产地区”对全省粮食增产贡献大。我们坚持涉粮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政策项目等向主产区倾斜、向主产县集中,产粮大市(县)引领支撑作用更加突出。比如,粮食产量50亿斤以上的达州、南充、宜宾、凉山4个市(州),合计增产粮食7.7亿斤、占全省增量的36%。77个产粮大县粮食产量达到591.4亿斤、占全省的81.4%,合计增粮17.5亿斤、占全省增量的81.8%。

  • 钟志荣:

    四是“天府菜油”对全国油料生产贡献大。近年来,我们坚决落实党中央扩种大豆油料决策部署,以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深入实施“天府菜油”行动,油菜生产实现“23连增”,加快了产油大省向强省跨越步伐。全省油菜面积增加240.8万亩、增量占全国的13.1%;油菜籽产量增加11.4亿斤、增量占全国的20.2%;单产提高8公斤、增幅4.9%,分别是全国的3.5倍、2.9倍。应该说,四川油菜的发展成效,切实肩负起了确保国家初级农产品供给安全的重任,为提高国家食用植物油脂自给率作出了四川贡献。

  • 钟志荣:

    从今年的情况看,粮油生产形势平稳,面积基本保持稳定,单产提升趋势明显,粮食和油菜籽产量分别有望达到730亿斤、76亿斤以上,均再创历史新高。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 主持人 李雄艳:

    谢谢钟志荣先生。请继续提问。

  • 中新社记者:

    中新社记者提问。我们注意到,“十四五”以来四川在找矿突破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请问,四川采取了哪些关键举措,才实现了如此显著的找矿突破和增储上产?为确保这种突破性进展的可持续性,四川在体制机制和长远规划上又做了哪些重点部署?

  • 瞿亮: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 瞿亮:

    实现找矿突破和增储上产,我们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举措:

  • 瞿亮:

    一是坚持高位推动,压实找矿突破政治责任。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强化战略性矿产资源生产供应,着力打造保障国家重要初级产品供给战略基地。省委、省政府将推进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和推动全省矿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省财政加大找矿投入,自然资源厅牵头组建省找矿办及工作专班,强化政策供给和科技支撑,加强外部环境保障等一系列措施,推动优势战略性矿产找矿突破和增储上产。

  • 瞿亮:

    二是健全政策保障体系,提升矿政管理效能。以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促进矿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18条具体措施,推进战略找矿工作提质增效。此外,我厅出台进一步规范矿业权管理、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等9个政策文件,提升矿政管理精细化水平,并与市(州)签订《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外部环境保障承诺书》,实行重点矿业项目“用地保姆”机制。

  • 瞿亮:

    三是构建多元投入体系,强化资金保障支撑。“十四五”以来,实施财政投资地勘项目130个、总投资9.44亿元,其中省级财政投资6.3亿元,是“十三五”时期同期投入的4倍。全国首创矿业权出让收益分享激励机制,有效调动市县出资3.14亿元参与61个找矿项目,成功破解以往市县财政“零投入”难题,相关做法被自然资源部在全国宣传推广。拉动和引导社会资本累计投入20.84亿元,设立资金规模为50亿元的资源能源投资引导基金,完成投资4.1亿元。成功争取到自然资源部社会资本参与战略性矿产调查试点省份,积极探索社会资本参与战略找矿的可行路径。这项试点全国仅四川、内蒙、山东、新疆4省(自治区)开展。

  • 瞿亮:

    四是建强地质铁军,强化找矿主力支撑。四川拥有全国规模最大的地勘队伍,近5万名地质工作者深耕地质一线。2021年,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立足地勘行业发展趋势实际,审时度势、精准研判,将深化地勘单位改革作为全省事业单位改革的标志性工程来谋划推动,形成了以省地质局、省地调院、省自然资源投资集团为主体的新时代“地质铁军”,助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

  • 瞿亮:

    为确保找矿突破的可持续性、续写矿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下一步我们将重点从以下四方面做好体制机制与长远规划部署:

  • 瞿亮:

    一是聚焦“十五五”规划,锚定战略发展目标。力争川西战略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工程纳入“十五五”规划,聚焦国家能源资源安全需求与四川产业发展实际,务实提出“十五五”地质找矿主要目标、主攻方向、工作布局和措施建议,为完成新增资源量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 瞿亮:

    二是补齐基础短板,夯实工作根基。我厅与财政厅联合印发《四川省1:50000矿产地质调查规划(2025—2030年)》,规划实施后,我省重要成矿区带1:50000矿产地质调查覆盖率将超过80%,切实补齐找矿工作短板。

  • 瞿亮:

    三是强化科技赋能,驱动转型升级。认真落实《科技支撑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方案》,加快实施5个科技攻关“揭榜挂帅”项目,着力破解成矿理论、综合应用等科技难题。指导省地调院和省自然资源投资集团分别开发AI找矿平台和矿山建设大模型,进一步提升优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 瞿亮:

    四是加强统筹协调,推动矿业发展。以钒钛磁铁矿为试点,探索建立战略性矿产资源探产供储销统筹发展机制,按照“以产定矿”原则,合理有序投放矿业权,实现资源开发与产业发展联动。谢谢。

  • 主持人 李雄艳:

    谢谢瞿亮先生。请继续提问。

  • 四川广播电视台—四川观察记者:

    四川广播电视台—四川观察记者提问。近年来四川粮食产量持续增长、连创新高,下一步是否还有潜力可挖?面向“十五五”,我们将采取哪些针对性措施,推动实现更高水平“天府粮仓”?

  • 钟志荣:

    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我们的粮食产量依然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增产的潜力主要在于大面积单产提升,这也是今后一个时期粮食生产的核心任务。接下来,我们也将以此为主线,在继续加快农田设施建设,夯实农机装备支撑,深化良种良法配套的基础上,针对性抓好4个方面的工作,力争粮食亩均单产每年提高3公斤以上。

  • 钟志荣:

    一是更加突出主体培育。规模种粮主体懂管理、善经营、肯投入,单产水平普遍比当地小农户高20%以上,是粮食增产的重要来源。我们将严格落实中央强农惠农政策,稳定省级财政补贴资金投入,大力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行动,鼓励支持种粮大户承担技术攻关项目和高产示范片建设任务,加强全过程培训指导,帮助他们多种粮、种好粮,推动规模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

  • 钟志荣:

    二是更加突出示范引领。去年启动的“天府粮仓·百县千片”三年行动,通过高产集中展示和多层次比武竞赛,在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上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将以“天府粮仓·百县千片”为抓手,发布并推广十大最具增产潜力技术,持续开展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县创建,整村、整乡、整县推进“四良”融合。同时,大力发展成都平原稻麦轮作、盆地丘陵麦玉豆(薯)三熟、川南中稻再生稻等周年生产模式,推动季季种粮、亩产吨粮。

  • 钟志荣:

    三是更加突出服务提质。高效便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够集中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和关键装备,从而提高生产经营水平,是推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必由之路。我们将进一步健全“县乡村”三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运营机制,逐步建设一批省级农业社会化服务试点县、社会化服务中心(网点),提供代耕代种、全程托管等多元化服务,助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 钟志荣:

    四是更加突出防灾减损。自然灾害是粮食稳产增产的最大不确定性因素,防灾减灾措施落实得好一点,单产水平就能提升得多一点。我们将聚焦77个产粮大县,搭建完善“空天地”一体的现代农业气象信息、灾情调查信息、灾后恢复信息等综合信息共享网络,全覆盖建设农业小气候站、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配套完善机电提灌站和水肥一体化设备,配备标准化公益性防灾减灾专业队伍,全面提升冬干春旱、华西秋雨、重大病虫害等灾害防范应对能力,努力实现防灾减损促增产。

  • 钟志荣: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 主持人 李雄艳:

    谢谢钟志荣先生。请继续提问。

  • 消费日报记者:

    消费日报记者提问。请问四川下一步在加快推动钒钛资源开发利用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上有哪些思考和谋划?

  • 廖卫民:

    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首先感谢这位记者对我省钒钛产业发展的关注。

  • 廖卫民:

    钒钛产业是我省绿色低碳优势产业,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钒钛产业的发展,下步我们将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坚持圈链思维,完善产业生态,进一步巩固提升产业领先地位和竞争优势;加强引导资源汇聚,突破产业发展难点堵点;坚持走创新发展之路,多措并举推动我省钒钛优势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为推进新型工业化贡献更多力量。

  • 廖卫民:

    一是深入推进建圈强链。聚焦钒钛优势产业集中发力,以供需对接活动、定向采购激励等多种方式,促进钒钛产业链上下游联动。支持钛化工和钛合金规模化应用项目建设,增加高端海绵钛比例,提高钛材及钛合金深加工能力,推动产业链向下游延伸;培育钒合金、钒电池储能等产业新赛道,积极创建钒钛新材料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产业规模领先、技术装备先进的钒钛产业链。

  • 廖卫民:

    二是持续推动产业协同发展。进一步提升长流程钢铁企业钒钛铁精矿入炉比,落实《四川省钛渣副产铁水“白名单”企业管理办法(试行)》,支持钛渣副产铁水流入钢铁行业,促进“钒钛+钢铁”深度融合;积极参与《用于水泥中的粒化高炉矿渣》(GB/T203)标准修订,提升用于水泥生产的高炉渣中二氧化钛的限值,推动钢铁、建材产业协同发展。

  • 廖卫民:

    三是积极支持行业创新发展。依托我省科教资源优势和攀钢等链主企业研发优势,用好天府金江实验室、四川省钒钛新材料创新中心等研发平台,加快智能炼钢、高端钛合金丝材等关键技术研发应用,在攀枝花、内江等地布局一批钒钛磁铁矿氢冶金、高炉渣提钛中试熟化项目,打造钒钛产业创新高地。

  • 廖卫民:

    四是加快建设保障国家重要初级产品供给战略基地。积极引导粗钢产量指标适度向工艺、环保技术领先的长流程钢铁企业倾斜,支持红格南钒钛磁铁矿资源就地转化利用,推动攀钢集团西昌钢钒提钒项目、川威集团老厂区氢冶金项目建设,打造钒钛钢铁全产业链一体化布局,强化钒钛、钢铁等战略资源供给能力。谢谢。

  • 主持人 李雄艳:

    谢谢廖卫民先生。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参与。大家再见。

2025年10月28日(星期二)15:00,省政府新闻办将在四川新闻发布厅举行“决胜‘十四五’ 续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七场,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陶剑锋围绕四川“十四五”打造保障国家重要初级产品供给战略基地主要成就作介绍并答记者问,经济和信息化厅、自然资源厅、农业农村厅、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有关负责人参加答记者问。四川在线将全程图文直播,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