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川在线:
2023年10月20日(星期五)10:00,省政府新闻办将在成都举行“美丽四川”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走近广安山水工程,聆听美丽四川建设”新闻发布会。自然资源厅、财政厅、生态环境厅、广安市有关负责人介绍情况,并答记者问。
-
四川在线:
发布会由省委宣传部国际传播与对外推广处处长宁光霞主持。
-
主持人 宁光霞: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举行“美丽四川”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三场,主题是“走近广安山水工程,聆听美丽四川建设”。
-
主持人 宁光霞: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了解相关情况,今天我们邀请到自然资源厅副厅长邓斌先生,财政厅副厅长刘英浩先生,广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米亮先生,生态环境厅科技与财务处处长阳恺先生,请他们介绍有关情况,并围绕大家关心的问题回答提问。
下面,请邓斌先生介绍四川广安华蓥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总体情况。 -
邓斌: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很高兴与各位媒体朋友面对面交流,衷心感谢长期以来对美丽四川建设的关心和支持!近年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为全面推进美丽四川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
邓斌:
以四川广安华蓥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以下简称广安山水工程)为例,2017年,广安山水工程成功入围国家“十三五”重大工程试点,是我省第一个国家“山水工程”,也是我省迄今为止投资最大的生态保护修复综合性项目。2022年,践行中国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的“中国山水工程”入选联合国首批十大“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广安山水工程作为“中国山水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正为全球生态保护修复提供四川方案和四川智慧。
-
邓斌:
广安山水工程,项目总投资96.7亿元,共实施6大类工程45个大项目314个子项目,目前已通过省级整体项目验收,实际完成生态保护修复面积20.3万公顷,其中,重要物种栖息地保护修复7.8万公顷、林地提质改造5.3万公顷、土地综合整治2.3万公顷,矿山生态修复1万公顷等,大幅恢复矿山地质环境、全面改善流域水环境质量、显著提升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率达到83.48%,区域水环境质量稳定达到Ⅲ类,水资源利用率达到28.39%,全面巩固和提升了区域生态系统多样性、持续性和稳定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做法和成效。
-
邓斌: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系统构建保护修复格局。经省政府批复同意,印发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构建起“四区九带”的全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格局,推动市、县两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引领“山水工程”实施。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开展保护修复,结合华蓥山区自然地理单元连续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将华蓥山区划分为华蓥山、铜锣山和明月山生态涵养区,西槽和东槽生态保护发展区,渠江产城核心生态保护区等“三山两槽一江”六大分区。
-
邓斌:
针对矿山地质环境破坏、水体污染、水土流失及石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协同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系统谋划布局矿山生态修复、水环境综合整治等6大类工程,改变了过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单要素治理模式,探索出统筹全域、全要素实施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的新路径。
-
邓斌:
二是强化制度机制建设,高质量推进项目实施。构建全流程工程制度管理体系,先后制定印发华蓥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管理办法、项目资金管理办法、项目技术规范等10余个制度性文件,构建涵盖立项审批、资金使用、质量管理、竣工验收等各环节制度体系。
-
邓斌:
建立全周期调度督导机制,实行每周碰头会商、双周进度报告、季度督导检查、半年现场观摩、年终绩效考评,保障工程建设高效推进。建立全过程监测监管制度,充分应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等技术进行常态化监测,实时动态管控项目进度和质量。
-
邓斌:
三是坚持“两山”转化,发挥社会经济效益。积极探索市场化资金筹措机制,出台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划支持、产权激励、指标使用、资源利用等政策措施,广安山水工程撬动社会资本累计投入34.45亿元,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形成了“矿山修复+旅游开发”“土地整治+现代农业”“森林修复+产业发展”等模式,建成产业基地10个,吸引企业入驻7家,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就业4万余人,项目区于2019年提前一年完成脱贫任务,2022年,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1万元,高于全省平均数。
-
邓斌:
四是加强组织保障,构建协同推进机制。建立省市县三级“横向协调、纵向联动”推进工作机制,省级层面将广安山水工程纳入省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委员会日常协调事项,自然资源、财政、生态环境等省级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对地方工作督促指导,推动各地落实责任、开展工作。市县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协同推进项目实施,省市县三级加强衔接,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调、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
邓斌: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全国、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要求,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全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各项工作,在推动美丽四川建设中持续贡献自然资源力量。
-
邓斌:
一是强化体制机制建设。在总结提炼广安山水工程经验做法的基础上,研究制定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相关政策措施,健全完善统筹协调机制,着力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工作格局,逐步实现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一盘棋”。
-
邓斌:
二是持续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高质量推进黄河上游若尔盖草原湿地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大熊猫国家公园(雅安片区)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联合重庆市开展跨省域、跨流域的“六江”生态廊道建设,以重点生态功能区为发力点,启动谋划省级山水工程,系统推进重点流域、区域等生态保护修复,持续提升全省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
邓斌:
三是严格项目监测监管。依托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一张图”,充分运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数据库与监测监管系统,将工程立项、实施、验收等环节的信息及时上图入库,明确项目位置、规模、类型、内容及建设进展与成效等,持续推进重大工程“实景三维”建设,实施全要素、全地域、全过程监管。
-
邓斌:
四是加快推进改革创新。进一步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体系,推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加快建立省级自然资源产权交易平台,积极推进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和提升,构建市场化多元化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新机制,拓宽“两山”转化路径,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我先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
主持人 宁光霞:
谢谢邓斌先生。现在开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媒体机构。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四川总站记者: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四川总站记者提问。请问广安山水工程有哪些特色,通过近5年来的实施,为华蓥山区生态环境质量带来了哪些实实在在的变化?谢谢。
-
米亮: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借此机会感谢全社会各方面对广安的关心、支持和帮助。
-
米亮:
广安山水工程特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突出问题导向,以矿山地质环境污染、水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生态系统退化、洪涝及地质灾害频发等生态环境问题为导向,按轻重缓急,分期、有序、系统地开展华蓥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
-
米亮:
二是突出区域综合治理,打破各方面界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各要素,以小流域、小区域为单元,整体规划、连片实施,强化生态保护修复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关联性。
-
米亮:
三是突出资金筹措,加强资源整合,积极探索构建“中央财政撬动、地方财政匹配、社会资本投入、企业补偿付出”多元化投融资模式,统筹资金安排使用,充分发挥资源资金资产整合效力,全面提升项目实施整体效益。
-
米亮:
通过近5年的实施建设,我们华蓥山区的生态环境可以说是发生了质的变化。我们的山更绿了,5年来,我们完成矿山复绿369.09公顷、人工造林13739公顷、森林质量精准提升53209公顷,真正将“矿山”“荒山”重塑成了“青山”,同时实施的湿地保护修复2823公顷、野生动植物保护78480公顷,也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优质的栖息地。
-
米亮:
我们的水更清了,根据监测数据显示,渠江干流水质已经达到Ⅱ类,大洪河、御临河出川断面水质稳步提升,西溪河、龙滩河、驴溪河(芦溪河)等小流域水质稳定达标,天池湖、让水湖等湖泊生态系统加速恢复,如今的渠江整个流域已是水清岸绿、河湖景美。
-
米亮:
我们的田更美了,5年来实施土地整理、工矿废弃地和水土流失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历史水土流失治理率由57.85%提升到66.29%,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0.76万公顷,现有耕地资源利用效率和土地产出效率大幅提高,我们按照“小规模、微田园、大园区”的思路,发展粮食、蔬菜、水果、药材等现代农业,让广袤田野处处充满希望,成为广大朋友诗和远方的目的地、网红打卡地。
-
米亮:
我们的天更蓝了,通过系统实施、综合治理,生态环境综合效益更加突出,2022年,广安市城区空气质量全年优良天数率提升到91.0%;PM2.5日均浓度33.9微克/立方米。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全省排名第8位、全国168个重点城市排名第35位,连续4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谢谢大家! -
主持人 宁光霞:
谢谢米亮先生。请继续提问。
-
香港商报记者:
香港商报记者提问。请问财政厅在指导广安山水工程建设过程中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在推动全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上有哪些思路?谢谢。
-
刘英浩: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山水工程”是中央财政支持金额最大的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广安“山水工程”获批后,财政厅高度重视,指导市县在资金整合、绩效管理等方面做了有益探索,取得较好的示范带动效应,为全省下步工作推进积累了经验。
-
刘英浩:
一是实现了各类生态保护修复资金的最大化整合。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指导广安以中央专项奖补资金20亿元为支撑,统筹整合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林业草原、水利、农业农村等多个领域的财政资金42.24亿元,撬动金融、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34.45亿元,探索出“政府主导、各方参与”的资金多元投入新路径,缓解了生态保护修复资金不足的困难。
-
刘英浩:
二是实现了全面预算绩效管理。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指导广安以问题和结果为导向、以目标为引领,通过制定资金管理和绩效评价办法,定期开展绩效目标监控,建立项目后期运行维护机制等方式,加强全过程、全周期绩效管理。目前,广安“山水工程”已通过国家部委整体验收,中央下达的18项绩效目标全面完成,其中超额完成15项,区域主导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显著提升。
-
刘英浩:
下一步,我厅将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美丽四川建设的重要决策部署,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不断提升系统理念,不断深化部门协作,坚持五个“一体化”举措。
-
刘英浩:
一是坚持项目组织“一体化”。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既是发展理念,也是项目组织要求。财政厅将以《四川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年—2035年)》确定的重点生态修复区和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为基础,加强省级层面统筹协调力度,适时优选实施一批“山水工程”,建成全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示范样板,不断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
刘英浩:
二是坚持工作协作“一体化”。“山水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市县政府和多个行业主管部门,加强协同配合至关重要。财政厅将始终坚持以上下联动、协同发力为根本抓手,全面调动省、市、县三级积极性,加强行业部门间、市县政府间协作配合,协同推进政策研究、资金分配、项目管理、监督检查等各个环节工作,确保项目实施质量和成效。
-
刘英浩:
三是坚持资金安排“一体化”。目前,各级发展改革、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林业草原等部门都有一些用于生态保护修复的资金,支持方向、支持区域、支持方式都各有侧重。财政厅将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推动实现生态文明建设资金跨部门统筹协调,并积极探索市场化资金筹措路径,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形成资金支持合力,有效避免分散投入、交叉投入、重复投入问题,构建财力集中、治理系统的生态保护修复新机制。
-
刘英浩:
四是坚持绩效管理“一体化”。“山水工程”业务领域广、管理层级多、项目推进复杂,强化绩效管理是关键一环。财政厅将按照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有关要求,会同行业主管部门创新评价机制,强化绩效目标管理,加强绩效运行监控,强化结果运用,实现预算安排和绩效管理一体化,着力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和项目实施效果。
-
刘英浩:
五是坚持风险防控“一体化”。“山水工程”投资规模大,资金来源渠道多,项目建设周期长,强化风险防控是重中之重。财政厅将坚持底线思维,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一体化风险防控制度,坚持“负面清单”从严管理项目资金,坚决防止挤占挪用,坚决防止“跑冒滴漏”,坚决防止新增地方隐性债务。
谢谢! -
主持人 宁光霞:
谢谢刘英浩先生。请继续提问。
-
中国自然资源报记者:
中国自然资源报记者提问。请问广安山水工程作为我省第一个已经顺利完成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项目,为全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助力美丽四川建设提供了哪些经验?谢谢。
-
邓斌:
谢谢媒体朋友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通过实施广安山水工程,我们在规划引领、系统观念、协同推进、生态价值转化等方面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
-
邓斌:
一是以“一张图”的理念引领规划布局。以国土空间规划为指导,围绕“四区九带”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总体格局,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基础上,全面统一生态修复底数,准确识别生态修复问题,科学划定重点区域,统筹部署项目空间分布和时序安排,形成全省生态修复工作底图。
-
邓斌:
二是以“一盘棋”的思维推进系统修复。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按照自然地理单元的完整性、生态系统的关联性、生态要素的综合性,统筹考虑山上山下、流域上下游和左右岸,以重点区域、流域为单元,把分散和分割的生态修复内容进行科学整体设计,系统谋划项目布局和时序安排,打破行政管理、资金事权等分割因素,统筹解决区域、流域突出生态问题,实现各类自然生态要素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
邓斌:
三是以“一张网”的思路构建组织保障体系。将协调联动作为成功实施山水工程的关键,积极构建“省级统筹、市为主体、县抓落实”的三级联动机制。省级层面高位统筹工作开展,横向协调各部门,纵向统筹各市县,及时调度工程进度,指导督促项目实施。市、县级层面建立组织领导机构,由一把手亲自挂帅、亲自指挥、亲自抓落实,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参与,强化部门协同,凝聚工作合力,切实保障项目实施。
-
邓斌:
四是以“一条路”的目标践行生态为民路径。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实施山水工程的过程中,对当地资源禀赋进行充分挖掘,将生态本底转化为资源优势,将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要素,增强与产业协同性,促进生态修复与现代农业、旅游康养等多领域深度融合,切实助推地方群众增收,实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
-
邓斌:
下一步,我们将踔厉奋发、砥砺前行,持续用力抓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上持续发力,加快建设美丽四川,不断夯实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的绿色本底。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
主持人 宁光霞:
谢谢邓斌先生。请继续提问。
-
四川日报—川观新闻记者:
四川日报—川观新闻记者提问。请问广安山水工程实施过程中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谢谢。
-
阳恺: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我来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借此机会感谢各位媒体朋友、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对四川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关心支持。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省成功申报“广安华蓥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若尔盖草原湿地山水林田湖草冰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其中广安华蓥山水工程已实施完成,若尔盖山水工程正有序推进。
-
阳恺:
一、开展的主要工作
“广安华蓥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是我省2017年成功申报纳入国家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的重大项目,涉及广安市华蓥市、邻水县、前锋区、广安区4个县(市、区)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土地综合整治、森林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等45个大项目314个子项目,目前项目均已全部完工,部分目标超额完成。在推进广安山水工程中,生态环境厅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配合做好前期工作,会同自然资源厅等相关部门完善实施方案。二是加大业务指导,组织下属科研单位积极参与,为项目实施提供技术支撑。三是加强项目督导,采取常态化调度和动态监督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加强监管帮扶,推动项目实施。 -
阳恺:
二、工程实施取得的生态效益
广安山水工程的实施,使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基本得以解决,生态系统质量和服务功能显著提升。
生态系统质量方面:完成污水管网建设876.2千米,新建和改建328处镇村级污水处理站,城乡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建成垃圾收运体系63处,治理畜禽养殖面源污染1638处,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提升至94.50%,山区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畜禽养殖污染、居民用水难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河湖综合整治效益明显,渠江及多条重点小流域水质稳中有进,渠江码头、御临河幺滩国考出川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搭建“3大生态功能区—6个生态功能亚区”生命共同体基本骨架,打通“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水环境综合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地综合整治—湖泊综合整治—生态财富试点开发—能力及制度建设”7大联接关节,生态系统自然恢复速率和效果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水平得到增强。 -
阳恺: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方面:建成高标准农田0.76万公顷,沉陷区等地形地貌景观得以恢复重建,矿山地质景观得到明显改善,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率达到83.48%。工程试点构建起较为完善的生态廊道、森林生态网络、湿地生态监测网络、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生态网络高效畅通,流域水环境安全底线进一步巩固。
-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华蓥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我们进一步实施好“四川黄河上游若尔盖草原湿地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积累了重要经验。目前,“若尔盖山水工程”生态环境领域共5个水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和1个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项目,其中2个项目已竣工验收,2个项目已完成主体工程。工程实施后,将全面恢复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每年新增固碳量4.56万吨、水源涵养量3.33亿立方米,具有显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
阳恺:
下一步,我厅将进一步加强指导帮扶,做好资金项目监管,抓好工程进度,推进项目高质量实施,努力将项目工程建设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民族地区绿色发展的样板工程、示范工程。
谢谢大家! -
主持人 宁光霞:
谢谢阳恺先生。时间关系,再提最后一个问题。
-
四川广播电视台记者:
四川广播电视台记者提问。请问广安山水工程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生态产业发展,促进群众增收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谢谢。
-
米亮:
广安在实施山水工程的过程中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将生态保护修复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相融合,致力培育绿色经济,促进生态治理与利用相结合,环境整治与开发相结合,让生态财富变为发展的要素,为群众拓宽增收路径,下面我再具体的介绍一下几种生态修复+产业发展模式。
-
米亮:
第一种,“矿山修复+旅游开发”模式。我们的华蓥市高顶山矿区得益于丰富的煤炭、石灰石资源,也曾经经历过短暂的辉煌时期,但由于无序开采造成了山体裸露、煤渣乱堆等矿山“伤疤”。2018年,我们启动了高顶山片区地质环境恢复综合治理项目,地方政府按照项目建设一盘棋的思路,统筹自然资源、住建、生态环境、水务、煤管等部门生态保护修复相关项目进行整体规划布局,在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基础上,结合地域文化、融入矿山遗迹,发展康养-休闲-户外体验相结合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如今高顶山矿区已实现了从“矿山”到“公园”华丽转变。下一步我们将推出矿洞小火车、网红住宿、煤矿电影院等产业项目,为当地群众创造经商、务工等增收途径,积极打造“生态修复、产业升级”的典型示范。
-
米亮:
第二种,“森林修复+产业发展”模式。华蓥市柏木山片区综合治理工程,采取对区内石漠化荒坡荒山进行科学治理和开发,形成了集油樟育苗、栽培、樟油提炼为一体的油樟产业链,昔日的荒丘变成了如今的绿坡。同时,基地通过搭建产业合作社,辐射带动周边群众310余户970余人入社,每户每年获得流转租金2100元,同时村民也可以在基地通过采摘油樟树叶、樟油提炼服务等务工方式人均月收入可达2000余元,还有股金收入,带领村民走上了一条生态致富之路。
-
米亮:
第三种,“土地整理+现代农业”模式。我们在推进前锋区观阁龙滩片区土地整治项目时,鼓励农户将撂荒地和荒山、荒坡流转给村集体进行连片开发,农户和村集体按一定比例分成获得产业收益。同时,探索建立“返租倒包”利益链结机制,当地农户采用“土地入股、投入量化、基地共建、利益共享”的发展方式,引进农业产业化企业投资,建设现代农牧种养循环产业园,以“节肥、节地、节水、节能”为特色的生态种养循环农业园,形成“山上种柑橘,山下搞养殖”的种养循环产业链,集中打造特色农业生态景观带,带动乡村旅游,促进周边10多个村500多户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
米亮:
总的来看,华蓥山区山水工程始终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理念,贯穿整个实施过程,也为当地农民增收作出了贡献。2022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20964元,较上年增长了6.1%。谢谢大家!
-
主持人 宁光霞:
谢谢米亮先生。今天的提问环节就到这里,各位记者朋友如果还有关心的问题,欢迎和在座的有关职能部门取得联系,也欢迎和省政府新闻办联系,我们做好联络服务工作。今天的发布会就到此结束,感谢各位记者朋友,也感谢今天的各位发言人。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