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在线:

    2023年12月13日(星期三)15:00,省政府新闻办将在成都市举行“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届时将邀请农业农村厅,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乡村振兴局,攀枝花市仁和区,天府现代种业园,广元市苍溪县白驿镇岫云村有关负责人介绍情况,并答记者问。四川在线将全程图文直播,敬请关注!
     

  • 四川在线:

    发布会由省委外宣办(省政府新闻办)副主任黄怡主持。

  • 主持人 黄怡: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举行“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四场,向大家介绍“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有关情况。

  • 主持人 黄怡:

    乡村振兴事关民生福祉,承载着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四川立足省情,扎实抓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在广袤的天府大地上耕耘树艺,绘就了一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希望画卷。

  • 主持人 黄怡:

    今天我们邀请到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徐芝文先生,住房城乡建设厅总经济师陈福均先生,省乡村振兴局副局长钟志荣先生,攀枝花市仁和区区委书记班宏先生,天府现代种业园水稻育种首席专家李平先生,广元市苍溪县白驿镇岫云村党支部书记李君先生,请他们介绍有关情况,并围绕大家关心的问题回答提问。

    下面,请徐芝文先生介绍四川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有关情况。

  • 徐芝文:

    媒体朋友们,非常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四川“三农”工作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这里,就我省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发力有关情况,作简要介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四川“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 徐芝文:

    省委省政府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农”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粮食产量连续4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今年创26年来新高,生猪出栏、油菜籽产量稳居全国第1位;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成功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7个、数量全国第2,认定省星级园区155个,第一产业增加值稳居全国前两位;农村面貌加快改善,全面实现村村通硬化路,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9%,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和生活污水、垃圾处理水平明显提升;农民收入较快增长,脱贫攻坚成果有效巩固,中央部署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任务全面完成,农村活力动力不断增强,呈现农业稳中向好、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的良好局面。

  • 徐芝文:

    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川视察,强调“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省委先后召开十二届四次全会和全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工作推进会,进行系统研究部署。指出城乡融合发展重点在县域、难点在乡村,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明确坚持“抓好两端、畅通中间”的工作思路,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以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为抓手,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强调聚焦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加快形成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局面。

  • 徐芝文:

    下一步,我们将着重在五个方面发力,加快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 徐芝文:

    一是聚焦粮食高产丰产发力,坚决保障粮食安全。坚持粮食生产首保粮食播面,制定撂荒地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建立长效机制,坚决确保动态清零;持续推进种植园地优化改造,严格实行耕地种植用途管控,确保粮食播面稳定在9600万亩以上。主攻单产提升,开展主要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在90个粮食主产县每县建设1个万亩高产示范片,加快组建天府万安种业实验室,大力实施科技到田,常态化开展专家团队包片技术指导、农技人员包作物示范推广,全力建设立足四川、面向西南的粮食高产“样板区”。提高种粮效益,因地制宜发展粮经复合、粮经统筹,推广间作套种、轮作和稻渔综合种养等模式,建设“千斤粮万元钱”示范基地,推进优质专用粮食基地建设,多措并举提高种粮效益。

  • 徐芝文:

    二是聚焦农田水利建设发力,不断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实施天府良田攻坚提质行动,坚持整市、整县、整片推进,建一片、成一片、用好一片,用8年时间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加快提升农业灌溉条件,大力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推进山坪塘、提灌站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尽快补齐农业灌溉短板。实施农机装备补短三年行动,推进建设3个省级农机专业园区,组建农机装备联合创新中心,加快丘陵山区适宜农机攻关突破,不断提升农机装备水平。

  • 徐芝文:

    三是聚焦乡村产业、人居环境等短板弱项发力,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深入落实全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工作推进会部署要求,围绕加快打造功能完备、设施完善、富有特色的四川现代化乡村,在重点任务上,主要抓好3件事:一是着眼建设“宜居”乡村,统筹推进路水电气讯“五网共建”,接续实施“厕所革命”整村项目,全域开展村庄清洁暨庭院美化行动,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加大乡村公共服务资源投入和统筹配置,着力补齐农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短板。二是着眼建设“宜业”乡村,深入实施“天府粮仓·千园建设”行动,做好“土特产”文章,做大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推进30个国省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每年建成60个国省级农业产业强镇;加快建设50个特色产业“全链融合”引领县,大力发展“美丽乡村+”新业态,促进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三是着眼建设“和美”乡村,用好新时代“枫桥经验”和“浦江经验”,扎实开展“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智慧乡村治理试点,建好用好“川善治”数字化乡村治理平台,新创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12个、示范村120个以上。围绕培育高素质乡村人才,加快建设四川乡村振兴职业学院,确保2025年招生,建成全国乡村振兴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实施基层农技服务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和实践技能提升行动,大力培育农业经理人、乡村规划师、乡村工匠等农业实用人才队伍。在思路方法上,严格落实《四川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规范》,坚持以点带面、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示范带动,通过认定一批先行村,每年培育1000个示范村,梯次推动整体提升。

  • 徐芝文:

    四是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发力,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持续压实工作责任,进一步完善监测帮扶机制。落实产业帮扶政策,稳定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规模,促进脱贫群众持续增收。落实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帮扶政策,深化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省内对口帮扶、驻村帮扶等工作,落实好《帮扶39个欠发达县域农业产业发展12条措施》,力争3年内每县至少落地一个特色农业项目,增强脱贫地区内生发展动力。

  • 徐芝文:

    五是聚焦深化农村重点领域改革发力,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突破口,在“1+20”试点区域开展深化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点,积极探索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创新农业经营体系,深化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面构建县乡村三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民共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体系,实施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建设一批集体经济强村,全面激发乡村振兴动力活力。

    谢谢大家。

  • 主持人 黄怡:

    谢谢徐芝文先生。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请提问前先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名称。

  • 四川日报—川观新闻记者:

    四川日报—川观新闻记者提问。2022年度攀枝花市仁和区被评为了全省乡村振兴先进县,请问你们是如何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的,下一步准备在哪些方面发力?谢谢。

  • 班宏:

    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非常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我们认为乡村振兴,县域是主战场,乡村是主阵地,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发力,产业振兴既是先锋队,更是主力军。

  • 班宏:

    说到仁和区,可能大家有所了解,首先想到的就是晚熟芒果。从1987年在大龙潭彝族乡混撒拉村种下第一株芒果苗,30多年来种植面积已经发展到40.5万亩,建成省五星级芒果现代农业园区,正在高质量建设中国纬度最北、海拔最高、成熟最晚、品质最优的芒果核心产区,可以说芒果已经成为仁和区乡村振兴和农民致富的“金果果”。得益于芒果产业的发展,混撒拉村也实现从当年的贫困村到现在的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和全省首批零碳村庄这一华丽的蝶变,2022年混撒拉村芒果种植面积超过2万亩、产值超亿元,全村426户农户收入10万元以上的占比达75%以上,可以说已经是一个富裕村。

  • 班宏:

    混撒拉村的发展就是仁和区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我们始终扭住产业振兴这个“牛鼻子”,用好阳光资源,做亮特色产业“金饭碗”。截至目前,全区形成芒果、石榴等特色产业集群,建成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7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2个,芒果年产量超22万吨、年产值超17亿元,带动全区10.8万果农年人均增收8000元以上。2022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494元,农业经营净收入占比53.4%,全区80%的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 班宏:

    产业的兴旺,让乡村保持了活力,也带动乡村各项事业协同发展,为城乡融合打下基础。仁和区是全省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点县区,城乡融合是仁和推动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的又一大特点。我们成立4个片区乡镇联合党委,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我们推动农产品加工、现代物流等向产地延伸,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在全区每个乡镇都建成了冷链物流设施,每个村都有快递网点,也极大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今年截至10月,全区村集体经济收入同比增长68.8%,其中,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达到72%、收入2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达到45%。

  • 班宏:

    我们推动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同质同标、基本公共服务同轨同享,打造了4个城乡学校教育联合体,乡村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7%;依托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建设乡镇医疗卫生次中心,实现“乡检查,市、区诊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围绕全区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推动非遗传承进校园,在村(社区)全覆盖建立文艺队伍,积极打造具有仁和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有2个乡镇获评全省乡村文化振兴样板乡镇。围绕乡村振兴,我们以村为单元每季度开展乡村振兴竞进拉练,全区64个村已完成2/3的村,通过比学赶超,推动乡村振兴最小单元每年有新变化,“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建成率已达88%。去年,我们非常荣幸的获评四川省乡村振兴先进区。

  • 班宏:

    下一步,我们将在四个方面持续发力:

    一是聚力提升粮食生产能力,打造安宁河流域更高水平的“天府第二粮仓”;

    二是聚力做好“土特产”文章,擦亮“攀果”品牌,打造区域农产品加工和物流中心;

    三是扎实推进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点工作,做好要素、产业、设施、治理“四个融合”大文章,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

    四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以缩小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为目标,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将保持在1.8左右,坚持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开展“百村示范、全域整治”乡村建设行动,不断推动全域乡村全面振兴。

    谢谢大家!

  • 主持人 黄怡:

    谢谢班宏先生,请继续提问。

  • 农民日报记者:

    我是农民日报记者,我的问题是,近年来人民群众对于农村人居环境的提升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重要内容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的建设,我们省的情况如何?下一步又有什么打算?谢谢。

  • 陈福均:

    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首先,感谢记者朋友及社会各界对四川住建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四川省委省政府一直重视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特别是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住房城乡建设厅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认真履职尽责,以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为抓手,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在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水平上积极贡献了住建力量。

  • 陈福均:

    四川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有平原和丘陵、也有山地和高原,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重要内容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我厅积极会同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生态环境厅等部门,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巩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成果,先后实施两轮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三年推进方案”,大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转运和处置入村到户等具体工作,进一步形成了以“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市县处理”为主,片区处理、就地就近处理为辅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模式,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实现有效覆盖、促进了农村人居环境极大改善。大家也能明显感觉到变化,原来的农村生活垃圾基本靠大自然分解、就地堆放,房前屋后、公路两边随处可见白色垃圾,特别是春节期间生活垃圾突增,无法有效处置,更是困扰着大家;现在,随着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趋于完善,四川农村生活垃圾及时被清运出村,给大家一个清爽整洁的家乡。

  • 陈福均:

    今年,特别是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我们聚焦民生实事,查摆出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尚存短板弱项,在全省全面开展整改整治。主题教育中央指导组和省委指导组对此十分重视、加强了指导。我们强力集中攻坚,抽调精干力量组建工作专班,实行集中办公、实施挂图作战;成立5个督导调研组深入一线,在三州蹲点督导、18个设区城市巡回指导,通过帮教、帮扶、帮改,推动各地加快补齐短板、有效解决了一批堵点难点问题、进一步健全了相应的机制。到11月底,全省今年累计统筹安排省级专项资金3.4亿元,新增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点3.7万个,保洁、转运车辆2976台;已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收费制度的行政村达40%以上,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行政村覆盖率达97%以上,收运处置能力和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 陈福均: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把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加快“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扎实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巩固提升三年行动,以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小切口”、做实乡村振兴“大文章”。

  • 陈福均:

    一是加强动态监测,及时发现问题不足。建好用好农村生活垃圾“小住随手拍”和“电子地图”两个数字化平台,强化日常动态监管,以便第一时间发现问题、整改问题。继续加强对基础薄弱地区的督促指导和政策帮扶,组织开展整改整治“回头看”,防止问题“反弹回潮”。

  • 陈福均:

    二是持续补短固强,提升收运处置能力。聚焦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置等关键环节,加快设施设备“补齐投放一批、更新改造一批、优化调整一批”,全链条提升质效。积极探索小型化、分散化处理模式,促进偏远地区生活垃圾就地就近处理。

  • 陈福均:

    三是健全制度机制,保障收运处置长效。发挥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作用,促进多方投入,夯实资金保障。建立设施设备定期管护及检查制度,确保持续稳定达标运行。稳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收费制度建设,使“谁产生、谁付费”理念深入人心,增强群众生活垃圾处理责任意识,推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共谋共建共管共享。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更美、更靓、更加宜居宜业。

    谢谢大家!

  • 主持人 黄怡:

    谢谢陈福均先生。请继续提问。

  • 香港商报记者:

    香港商报记者提问。作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天府现代种业园将如何提高“川种”核心竞争力,为四川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贡献更多“天府良种”?谢谢。

  • 李平: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非常感谢媒体的提问。天府现代种业园自2018年成立以来,积极推动种业创新要素聚集,采取引进、培育、共建的方式,取得了显著成效。2020年园区以种业为主导产业成功创建为西部首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成为四川省“1+1+N”现代种业发展核心园区。

  • 李平:

    目前,园区2.1平方公里种业总部区基本成形,93平方公里种业生产示范区规模成势。围绕”种源保护利用—商业研发转化—规模生产推广“产业全链条,建成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库、农业农村部天府种业创新重点实验室等”一库一院五中心“功能平台,组建西南首支1.5亿元种业基金,招引培育先正达、荃银高科、丰乐种业等种业领军企业及关联企业24家,入驻科研团队10个,培育新品种35个,成功举办天府国际种博会等专业展会27次。

  • 李平:

    下一步,围绕提高“川种”核心竞争力,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强化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库已于今年9月10日正式揭牌,主要储备农、林、牧、渔、微生物等种质资源,储存能力达180万份(剂)。下一步将加快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库的运营,推动种业资源要素向园区聚集,强化种质资源精准鉴定与种质创新利用,实现资源“存”“析”“用”,为四川培育优良品种提供源头活水。

  • 李平:

    二是强化前沿技术研究布局。一方面加强农业农村部天府种业创新重点实验室建设运营,瞄准“川种”振兴“难点”和“堵点”,加速生物育种技术开发、优异基因资源挖掘利用、逆境生理生化研究等,实现育种技术跨越、产量瓶颈突破和绿色新品种选育,增强种业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支持园区企业在川建立研发总部和区域研发中心,推进以市场为导向的育种研发,加快培育高产优质抗病抗逆当家品种、酿酒专用粮品种、米粉加工专用稻品种以及具有重金属低吸附特性的本土突破性品种,支持我省天府粮仓建设和农业产业发展,让我们的粮仓安全、优质。

  • 李平:

    三是强化现代种业综合服务。我们联合四川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成都种业集团,筹建中国西南首个市场化现代种业创新服务平台——天府现代种业创新服务平台,精耕分子育种、品种选育、检测试验三大领域,同步开展创新孵化、成果转化,为全省种业企业、科研院所提供现代种业科技综合服务,助力种业市场主体发展,提升市场主体竞争力。

  • 李平:

    四是强化制种基地建设。目前,邛崃市杂交水稻制种面积稳定在2.8万亩以上,年产杂交水稻种子约620万公斤,连续三轮获批国家级制种大县,为我省粮食生产提供了种子保障。下一步,规划建设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8万亩,并继续探索优化全程机械化制种成套技术,完善制种保险制度,提升制种信息化水平,加强制种人才培育等,为高效、高质量种子生产提供保障。

  • 李平:

    五是强化种业科技成果转化。在今年举办的第二届天府国际种业博览会上,四川农业大学选育的玉米品种“优迪899”以1200万元的成交价成功签约,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下一步将持续办好天府国际种业博览会等专业展会,线上线下推介优良品种,大规模示范展示等措施,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推动优良品种的加速转化,服务农业生产。

  • 李平:

    各位记者朋友,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川视察,强调要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加强良种和良田的配套,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天府现代种业园将积极抢抓国家种业战略布局机遇,推进现代种业建圈强链,提升生物育种能力,提高“川种”核心竞争力,为四川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贡献更多“天府良种”。

  • 主持人 黄怡:

    谢谢李平先生,请继续提问。

  • 中新社记者:

    中新社记者提问。眼下四川各地粮食丰收捷报频传,请问四川今年粮食生产有哪些特点?下一步将如何更好地扛稳粮食稳产保供的责任?谢谢。

  • 徐芝文: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四川作为全国十三个粮食主产省之一,理应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今年以来,全省农业农村系统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粮食生产各项决策部署,与全省广大农民朋友共同努力,稳播面、攻单产、抗灾情,全力推动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据国家统计局公布,四川全年粮食总产718.8亿斤,增产16.7亿斤、增2.4%,创26年来(即重庆直辖以来)新高。具体特点,可以用4个关键词来概括。

  • 徐芝文:

    一是粮食播面“稳”。粮食安全,首保播面。年初,我们及时将粮食生产目标分解到市县、落实到田块,层层压实粮食安全责任。坚持整灌区、整市、整县、整片推进42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主要用于粮食生产。建立撂荒地“动态清零”机制,复垦撂荒地4.2万亩,在54个县腾退20.87万亩低质低效种植园地直接恢复种粮,全省优化改造118万亩种植园地间套作种粮。据国家统计局公布,全省粮食播面达9606万亩,超额完成国家和省委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

  • 徐芝文:

    二是亩均单产“高”。粮食丰产,首攻单产。我们大力实施主要粮食作物单产提升行动,在90个粮食生产重点县组织开展高产竞赛,在35个县开展绿色高产高效行动,在15个县整建制推进玉米、大豆单产提升,建设玉米、大豆百亩高标准示范片83个、“双高产”示范县9个,打造“吨粮田”千亩示范片40个。各地涌现出一大批水稻亩产800公斤、玉米亩产700公斤、大豆亩产150公斤的高产典型。如,东坡区永丰村种粮大户邵国东的450亩水稻测产亩均达863.4公斤、增产83.4公斤,刷新了盆地规模化种植水稻单产纪录。各地高产典型也反映了全省面上单产水平的提升,今年我省粮食亩产比去年增加12公斤、增3.3%,增幅在13个粮食主产省中排第1位。

  • 徐芝文:

    三是科技服务“实”。科技强不强,关键看产粮。我们把“推良种”摆在更加突出位置,重点推广17个粮油当家品种和“稻香杯”优质水稻品种,推广面积较去年增加200万亩以上。务实实施“科技到田”行动,召开全省现场推进会,组建21个专家服务团队全覆盖包市包县开展技术指导,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贯通、超4万人的农技推广队伍,全力打通技术到田“最后一公里”。同时,聚焦“谁来种地”问题,加快建设县有中心、乡有站点、村有协办员的三级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全省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达4100万亩次以上、增6.7%。

  • 徐芝文:

    四是政策保障“好”。牢牢把住农业防灾减灾“主动权”,及时下达救灾资金,强化调度、现场推进,抓早抓实冬春连旱、暴雨洪涝、稻飞虱等灾害虫害应对,全力减少因灾损失。强化惠农富农政策,将成都平原种粮大户补贴提高到每亩90元(增加10元)、丘陵山区提高到每亩100元(增加20元),提高粮食生产机具购置补贴5个百分点(最高补贴额度达40%),完善和推广四川农业信贷直通车,综合施策让种粮农民有账算、有钱赚、得实惠。

  • 徐芝文:

    下一步,我们将紧盯2025年总产730亿斤、2030年总产750亿斤的奋斗目标,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层层分解细化目标任务到村到户,逗硬考核市县粮食生产播面、产量完成情况,坚持向耕地保护要粮、向补链强链要粮、向规模经营要粮、向科技推广要粮、向国土空间要粮、向政策支持要粮,全力确保“天府粮仓”真装粮、装好粮、多装粮。

    谢谢。

  • 主持人 黄怡:

    谢谢徐芝文先生。请继续提问。

  • 四川广播电视台记者:

    我是四川广播电视台的记者。请问四川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中,抓脱贫地区产业帮扶的成效目前怎样?下一步有什么打算?谢谢。

  • 钟志荣: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过渡期以来,四川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始终把抓好脱贫地区产业帮扶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聚焦88个脱贫县特别是50个国家和省定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突出特色做强品牌、着重补链促进发展、健全机制联农带农,不断推动脱贫地区产业发展取得新成效。中央、省级衔接资金投入产业发展的比例逐年提高,今年中央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占比已达60.91%;2021—2022年,88个脱贫县实施产业发展项目1.5万个,每个脱贫县基本形成了2—3个特色鲜明的帮扶主导产业;全省农村庭院利用率达68%,带动农户户均增收800元左右,脱贫群众通过产业发展不断增加生产经营性收入,实现稳定增收的形势持续向好。

  • 钟志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把乡村振兴摆在治蜀兴川的突出位置。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39个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十条措施》,坚持把产业帮扶作为脱贫地区振兴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不断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 钟志荣:

    一是突出“土特产”做优产业。推动脱贫群众持续增收体系落地实施,做实“巩固一批、提升一批、盘活一批、另起炉灶一批”帮扶产业,指导脱贫县因地制宜、实事求是,选准产业发展方向,实现差异化发展。在“土”字上打好基础,充分对接市场需求,深度开发乡土资源,发展具有乡土味道的帮扶产业;在“特”字上做实文章,依托资源禀赋,突出地域特点,着力打造能够体现当地特色的产业品牌;在“产”字上谋求突破,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旺三产,增强脱贫地区发展动能。

  • 钟志荣:

    二是聚焦“小切口”实现突破。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聚焦乡村产业发展,集中资源、加快突破,形成标志性成果,示范带动整体工作提质增效。在15个脱贫县探索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全链条发展,重点是探索构建县域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体系,推动生产供应链、精深加工链、品牌价值链、市场销售链“四链同构”;在15个脱贫县探索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重点是探索形成集农业生产、农业观光、乡宿乡食、乡购乡娱、乡风民俗等为一体的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新模式;在18个易地搬迁安置区开展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示范区创建,重点是聚焦搭建就业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数字化建设等重点任务,探索建设和睦、和顺、和谐、和美新型社区。

  • 钟志荣:

    三是围绕“促增收”强化支撑。增强帮扶产业联农带农实效,把联农带农机制建立情况作为产业项目入库、产业项目实施、衔接资金支持的前置审查要件,切实让脱贫群众分享更多产业链增值收益;打响“天府乡村”公益品牌,推动落实“天府乡村全链条发展计划”,畅通“十进”行动“线下销”、电商“线上销”、帮扶“定向销”、东西协作“对口销”、政府采购“支持销”等渠道,不断提升消费帮扶实效。

    谢谢。

  • 主持人 ​黄怡:

    谢谢钟志荣先生。最后一个提问。

  • 成都日报记者:

    成都日报记者提问。岫云村作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有哪些乡村振兴的好经验可以跟大家分享?下一步,村里的发展思路是什么?

  • 李君:

    非常感谢你的提问,岫云村是广元市苍溪县白驿镇非常普通的一个村子,地处秦巴山深处。我是08年地震后回村担任村支部书记的,今年已经整整15年。结合我在基层的工作经历,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村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两个方面探索。

  • 李君:

    一是基层治理方面的一个故事。我才回村当村支部书记的时候,村上不管是疏通水渠还是搞环境卫生,一天不给几十块钱的报酬是没人愿意干的。村上的公益事业很难推进,群众一遇到问题就找干部,等靠要的思想非常严重,认为所有的事情都应该是党委政府和村上来解决,甚至有群众自家门前马路上有垃圾自己都不愿意扫一扫帚,都认为这应该是村上统一请人干的事情。

  • 李君: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全国政协农业等界别联组会的时候说“乡村振兴不能只盯着经济发展,要重视农民思想道德教育”。乡村振兴要实现治理有效,村级组织要发挥重要的作用,我们在2021年初就召开党员和群众一事一议,把每个月1号作为岫云村的公益劳动日,动员全体村民都主动参加义务劳动,搞环境卫生,年底的时候作为评定“岫云好村民”的重要依据之一。当然,一开始推行公益日劳动的时候,也有很多群众在观望,我记得第一次搞公益劳动日的时候,全村搞公益劳动的人数仅仅只有一半左右,经过两年的坚持,现在村里的老百姓每个月1日都能够主动参加公益劳动,已经完全形成了一种行动自觉,让大家觉得岫云村是大家的岫云村,岫云村的形象需要我们大家共同维护,这些小事情都应该主动参与。到今天村里开群众会的时候,老百姓不来参会要给村组干部请假,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提升的同时,村民整体素质和集体观念进一步得到加强。

  • 李君:

    二是集体经济方面。我个人理解,乡村振兴,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共同富裕,而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所以在接下来的时间,我们村两委主要精力将放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上。民风淳朴,干部说话群众愿意听,基层组织有了凝聚力和向心力,我们发展村集体经济才有群众基础。我们的思路就是把岫云村当一个品牌一个企业来经营,要跳出地理版图上的岫云村和传统的农业思维来实现集体经济的突破性发展。

  • 李君:

    前些年,岫云村新建了农业产业园区,建了有机猕猴桃、脆桃、柑桔等小水果产业园600多亩,甲鱼水产养殖基地100亩,吸引返乡创业青年18名,创办各类新型经营主体18家,有两个家庭农场创建成为了省级示范家庭农场。但光靠初级农产品的收入是不够的。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抓好五件事:

  • 李君:

    有很多朋友都去过我们的岫云村汤馆吃过饭,或者有媒体朋友去采访过。在脱贫攻坚期间应该说岫云村汤馆解决了我们村和周边很多村老百姓的农产品稳定上行的问题,接下来我们要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实现汤馆的连锁化。店多了,就能让岫云村周边更多的农产品走出大山,让吃的人健康,养的人小康。二是推进农产品品牌化。持续发展村里的农业特色产业,拓宽市场渠道,带动县内名特优农产品实现“岫云村”品牌化。三是推进劳务专业化。我们成立劳务公司,组织岫云村以及苍溪县范围内的劳务专业队伍承接劳务项目,带动村里及县里的农民工实现就近务工,增加收入。

  • 李君:

    四是推进建材产业发展。依托岫云村外出创业成功人士的生产技术和广阔市场,在岫云村成立村办集体加工厂,主要生产安全环保材料,主要销往成都。五是推进产业融合化。在岫云村建设以电商直播、青年创业、会议接待于一体的综合中心,目前已经投运,绵仓巴高速公路通车之后,成都到岫云只需要2个多小时,顾客在成都的餐厅消费1万块钱,在村里就可以免费吃住5天,我们不仅仅要让农产品进城,还要让更多的城里人下乡,我相信有更多的城里人愿意下乡,那我们乡村振兴的目标应该也就实现了。

    谢谢大家!

  • 主持人 黄怡:

    谢谢李君先生。谢谢各位记者朋友,也谢谢今天的各位发布人。记者朋友们如果在会后还有关注的问题,可以联系采访有关方面,也可以和省政府新闻办联系,我们做好联络服务工作。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

2023年12月13日(星期三)15:00,省政府新闻办将在成都市举行“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届时将邀请农业农村厅,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乡村振兴局,攀枝花市仁和区,天府现代种业园,广元市苍溪县白驿镇岫云村有关负责人介绍情况,并答记者问。四川在线将全程图文直播,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