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川在线:
2023年5月22日(星期一)15:00,省政府新闻办将在成都举行“五区共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六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专场,届时将邀请阿坝、甘孜有关负责人介绍情况,并答记者问。四川在线将全程图文直播,敬请关注!
-
四川在线:
发布会由省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邓志明主持。
-
邓志明: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四川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地处川滇藏甘青交界地区,生态地位突出、自然资源丰沛、民族文化多彩,在全省生态安全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今天,我们举行“五区共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六场,看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如何提高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平,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
邓志明:
我们邀请到阿坝州委常委、州政府常务副州长许磊先生,甘孜州政府副州长何小平先生,请他们介绍有关情况,并围绕大家关心的问题回答提问。
下面,请许磊同志作情况介绍。 -
许磊: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先生们、女士们,大家下午好!
首先,非常感谢大家对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关心支持。 -
许磊:
阿坝州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青藏高原东南缘,全州面积8.3万平方公里,辖13个县(市)和卧龙特区,总人口89.7万,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是全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核心区域。下面,我围绕三个方面内容介绍一下川西北阿坝生态示范区建设情况。
-
许磊:
一、坚持生态为先,全域开展保护治理,生态建设孜孜不怠。
一是生态体系加快健全。“三区三线”全面划定,河(湖)长制、林(草)长制、田长制责任全面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护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示范创建总量位于全省“第一方阵”。2022年,“若尔盖山水工程”落地阿坝,作为“中国山水工程”的组成部分入选联合国首批十大“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 -
许磊:
二是生态保护加快推进。2022年,我州完成营造林41.5万亩、禁牧2000万亩、草畜平衡3765万亩,全州林草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85.6%,湿地面积达到881万亩,占全省的47.7%。创新开展了黄河上游干支流综合治理,建成了生态防护带56.9公里,高质量地完成了若尔盖段岸线的应急处置工程,“323”工作法在全省得到推广。
-
许磊:
三是生态治理加快实施。2022年,治理水土流失60平方公里、地灾治理107处、草原“两化三害”治理313.5万亩,牧区五县平均超载率下降到5%。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成绩进入到全省“第一梯队”,环境空气质量稳居全省第一名,国省水质考核断面首次实现全域Ⅱ类标准以上,水环境质量位列全国前列。
-
许磊:
二、坚持发展为要,全面推进改革创新,生态经济蒸蒸日上。
一是特色农牧业贡献力不断增强。2022年,我们累计发展优质水果31.07万亩、错季蔬菜29.46万亩、高原花卉1.5万亩,建成畜禽标准化规模场所142个,创建州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15个。“净土阿坝”品牌成功进驻成都大运会,充分展示了阿坝农特产品的优良品质。 -
许磊:
二是生态工业支撑力不断拓展。2022年,全州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60家、高新技术企业7户,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36%。金川电站、双江口电站等重大清洁能源项目正在加快推进,阿坝查理等光伏项目举办集中开工。今年一季度全州工业增加值增长23.7%,增速居全省第一。
-
许磊:
三是文旅产业带动力不断提升。依托“九大文旅品牌”,我们精心打造“全域九寨休闲之旅、黄河文化体验之旅、熊猫家园亲近之旅、藏羌走廊探寻之旅、雪山草地红色之旅”五条线路,“四季音乐节”风生水起,乡村旅游、冬季旅游蓬勃发展,今年1-4月全州累计接待游客108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3.6亿元,两项数据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
许磊:
三、坚持民生为本,全力增进群众福祉,生态成果人人共享。
一是脱贫成果巩固拓展。2022年,8.1万脱贫人口通过产业带动持续增收,4.1万脱贫劳动力稳定就业,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14.4%。 -
许磊:
二是民生短板不断补齐。在“三州”率先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金通工程”乡村运输实现全覆盖,高质量的农村路网连上了农区、牧区、园区、景区,给我们源源不断地带来了人气、商气、财气和福气。
-
许磊:
三是乡村振兴多点开花。创新推进“三家园”十百千示范行动,整合投入衔接资金19.3亿元,分类分片实施项目1050个,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点28个,建成现代农业园区48个。“总部车间+分车间”大力推广,建成来料加工车间45个,“家门口致富工坊”让藏羌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增收。
-
许磊: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省委“五区共兴”战略部署,以若尔盖国家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为抓手,坚定不移推进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建设,奋力谱写美丽四川的阿坝篇章。
谢谢大家! -
主持人 邓志明:
谢谢许磊先生。下面请何小平先生作情况介绍。
-
何小平: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首先,借此机会向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对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特别是甘孜州各项事业发展给予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
何小平:
甘孜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水量补给区和“中华水塔”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甘孜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聚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
-
何小平:
一是法纪先行强执行。始终把生态法治建设放在第一位置,成立由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颁布实施四川省首部生态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甘孜州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出台森林资源管控“四个最严”制度,切实用最严格的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
何小平:
二是扛牢责任保落实。州、县(市)党政主动扛起“上游担当”,把长江经济带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倒性任务来对待,严格落实四级河湖长制、林长制、长江流域十年禁渔工作,织密水生态、森林草原生态系统保护大网,全州生态环境逐年向好,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连续21年保持“双增长”,总量居全省第一,公众生态环境综合满意度排名连续两年全省第一。
-
何小平:
三是统筹兼顾优空间。科学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双评价”,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高效统筹发展与保护关系。全州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6.96万平方公里,占全州面积的46.5%、面积和占比均居全省第一。建设各类各级自然保护地81个、5.53万平方公里,数量和面积均居全省第一。
-
何小平:
四是生态创建重示范。我州色达泥拉坝湿地成功入围2022年国际重要湿地申报推荐名单,全州成功创建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2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1个、省级生态县5个,国家和省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33个。空气优良天数率、地表水水质优良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持续实现3个“百分之百”,环境质量稳居全省前列,大美甘孜呈现出最美风景、最美环境、最美愿景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美美与共的祥瑞景象。
-
何小平:
五是绿色发展促转型。高水平设置甘孜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提出更多“含绿量”“含技量”“含智量”的约束性指标,推动新发展理念具体化指标化科学化指导发展行为,提升发展成色。围绕做大做强清洁能源、文化旅游、高原特色农牧业“三篇文章”,夯实生态经济底部根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康定、色达成为全省首批林草碳汇项目开发试点县,当前正推进林草碳汇试点项目,推动生态价值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今年一季度,全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8%,增速居全省第一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经济运行持续向好,实现整体性好转。
-
何小平:
六是扩大开放借外力。扩大东融西联南拓北延立体开放格局,积极向成都平原经济区、川南经济区的先进市搭建合作平台,与宜宾市加快建“甘宜”园区、与遂宁市共建“遂甘”园区,加快融入全省经济文化体系。借力东西部协作和对口帮扶、省内对口帮扶载体,加强与同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且毗邻的阿坝州协作共建。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介绍就到这里,感谢各位的聆听。 -
主持人 邓志明:
谢谢何小平先生。下面请记者提问,各位记者朋友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名称。
-
中新社记者:
中新社记者提问,甘孜州立足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建设定位,结合实际提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目标任务,请问甘孜州是如何推动的?目前又取得了哪些成效?谢谢。
-
何小平:
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2021年12月28日召开的中共甘孜州第十二次党代会,形成州委“一二三四五”总体工作格局,其中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是重要内容之一。我们采取以创促管、以创促治、以创促融、以创促建的四条措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加快成势。
-
何小平:
第一条措施:以创促管。成立以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编制《甘孜藏族自治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规划(2018-2030年)》,州级和18个县(市)在全省率先完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规划编制并通过审核。围绕6大领域10大任务43项创建指标,进一步细化“施工图”和“任务书”,真正做到干有抓手、做有方向、奔有目标。
-
何小平:
第二条措施:以创促治。面对基础设施落后的实际,我们结合“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建设,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县乡村垃圾收集转运体系全部建成,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实现从“有”到“优”转变。同时,我们在全省率先提出全域无垃圾行动,整治城乡环境乱象18.72万起,着力优化软环境。今年1—4月,全州PM2.5平均浓度8.4微克/立方米,保持全省“最低值”。我们依法重拳打击生态环境违法违规行为,关闭采砂场(点)321处,清退矿权272宗,清理退出小水电138座,环境治理水平有了新提升。
-
何小平:
第三条措施:以创促融。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方向,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清洁能源、文化旅游、高原特色农牧业融合发展,加快释放溢出效应。“生态+旅游”方面,加大“十一环十骨干”精品旅游线路推广力度,倾力打造“国道317高原丝路文化走廊”,推出“丝路甘孜·川西秘境”系列主题活动,今年“五一”期间全州接待游客108.3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91亿元,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53.87%、153.94%。“生态+能源”方面,草原上面建光伏电站、下面种牧草的“牧光互补”模式,目前建成投运清洁能源装机1715万千瓦,增加牧草产量的同时改善草原生态,生态富民效益逐步显现。
-
何小平:
第四条措施:以创促建。近年来,我们设置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重点项目41项、提质增效项目93项,计划投资239.67亿元。截至目前,累计投入资金215.21亿元、实施项目112个,生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得到翻天覆地变化。整改完成生态环保“央督”“省督”及“回头看”反馈问题961个(项、件),生态环保管理质效加快提高。创建工作启动以来,已成功创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2个、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1个、省级生态县5个。
-
主持人 邓志明:
谢谢何小平先生。请继续提问。
-
人民网记者:
人民网记者提问。阿坝州作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推进生态治理方面总结形成了哪些好经验、好做法?
-
许磊:
谢谢记者的提问,我来回答。我州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围绕筑牢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目标,大力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黄河干支流治理、防沙治沙、减畜增收等方面,探索出了一系列方法举措和相关的经验做法。
-
许磊:
一是加强岸线流域治理,全面推进“增水减沙”。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按照近远结合、先易后难原则,启动实施黄河干流若尔盖段应急工程和白河、贾曲河等支流治理项目,综合治理河长33.7公里,项目的建成有效促进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我们针对不同类型的沙地采取设置高山柳沙障,混合种植披碱草等高原适宜的草种,同时配套围栏禁牧、巡护管理等措施,确保黄河上游沙移现象减小,逐步转化为半固定沙地,高效遏制了沙化、涵养了水源。2020年以来,累计完成沙化治理及巩固21万亩,沙化土地呈现由重度、中度向轻度转变的良好趋势,草原生态状况和生产功能逐步得到提升。
-
许磊:
二是加强超载过牧治理,全面推进“增草减畜”。精准核定天然草原理论载畜量和实际载畜量,科学制定草原超载过牧减畜实施方案,扎实推进“以草定畜、草畜平衡”,持续加强草原保护管护体系建设,2020年以来,沿黄四县载畜量持续下降。同时我们加快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创新“种草养畜+N”工作机制,32.2万头牛羊通过混合推广“三结合”及“4218”标准化养殖模式出栏,有效缩短了牲畜饲养周期,改变了“夏肥、秋壮、冬瘦、春死亡”的恶性循环,确保了黄河流域草畜平衡和牧区群众减畜不减收。
-
许磊:
三是加强环保问题治理,全面推进“增效减排”。严格实行“清单制+责任制+销号制”,精心制定问题整改方案,逐项落实“任务、责任、时限”三张清单,逐一压实“属地、属事、主体”三项责任,采取“通报排名、预警提示、挂牌督办、考核扣分”等方式,精准施策、综合施压,全力督促推动问题整改销号。截至目前,我们涉及各类生态环保问题整改完成率达到93.2%。
我的回答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
主持人 邓志明:
谢谢许磊先生。请继续提问。
-
四川日报—川观新闻记者:
四川日报—川观新闻提问。近年来甘孜州一度成为旅游的热门地,请问甘孜州如何打造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以及怎样将文化旅游培育为消费恢复的关键举措?谢谢。
-
何小平: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甘孜旅游的关心关注。我们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去年,我州旅游目的地影响力全国第七,在线旅游资产指数全国第六。主要体现在“三个特别”。
-
何小平:
第一个关键词:资源特别富集。我州是康巴文化的发祥地,红色文化、民族文化交相辉映,是文旅资源最富集市州之一。目前现已查明全州有文化资源6大类15073个,旅游资源8大类361123个,旅游资源中优良级资源(三级、四级、五级)资源6305个,资源总数和优良级资源总数居全省第一。立足资源禀赋,我们加快把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建成A级旅游景区94个(其中,5A级景区2个、4A级景区26个、3A级景区66个),总量居全省第一,成网成环的骨干旅游环线把散落在甘孜大地各处的景区景点串珠成链,一座座“绿色青山”正加快变为“金山银山”。
-
何小平:
第二个关键词:网流特别火爆。我们大力宣传推广国道318中国最美景观大道、大贡嘎、大香格里拉精品旅游线路品牌。2020年“甜野男孩”丁真突然爆红网络,我们第一时间拍摄发布《丁真的世界》《丁真的新年》等短片,相关话题抖音热搜榜两次名列全国榜第一。2020年以来,创下了280亿次浏览量的“网络顶流”,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在线旅游资产指数全国市级城市排名中我州位列全国第六。在强大网络流量带动下,2022年全州接待游客3147.4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44.83亿元,圣洁甘孜知名度美誉度逐年攀升。
-
何小平:
第三个关键词:潜力特别深厚。广袤甘孜大地孕育出“宇宙歌曲”《康定情歌》、“世界最长史诗”《岭·格萨尔王》、“雪域文化宝库”德格印经院、“千碉之国”丹巴等一大批世界级文化瑰宝,成功申报世界级和国家级“非遗”资源分别达到4个、25个,总量居全省第一。现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02处,创作文艺精品378个,获得国家和省级奖项28个。开创“非遗+景区”营销新模式,唐卡、彩绘石刻、牛羊毛绒编织等旅游商品和纪念品远销多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收入超1.2亿元。当前,我们正统筹利用稻城特有的天文科研、雪山生态、史前文化资源,打造世界级文化旅游新地标。
我就向大家介绍这些,欢迎大家来大美甘孜观光旅游。谢谢! -
主持人 邓志明:
谢谢何小平先生。最后一个提问。
-
四川电视台—四川观察记者:
我是四川电视台—四川观察的记者,我的提问是若尔盖国家公园所在区域是全国三大草原牧区之一,也是阿坝州正在全力推进建设的五大国家公园之一,请介绍一下若尔盖国家公园建设的重大意义、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谢谢。
-
许磊: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
若尔盖国家公园地处我国“三大自然区”的交错过渡地带,横跨四川、甘肃两省,孕育着75%以上的青藏高原特有高等植物,也分布着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高原泥炭沼泽,是水循环、碳循环的“交融场”“动力池”,是反映黄河上游区域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晴雨表”。公园创建区总面积1.38万平方公里,其中四川片区8336平方公里,占国家公园总面积60.28%,均在阿坝州境内。围绕国家公园创建,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
许磊:
一是坚持高站位规划。202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上的致辞中指出:“重点建设三江源、青海湖、若尔盖等湿地类型国家公园,实施全国湿地保护规划和湿地保护重大工程”,也为我们推进公园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我们坚持先行先试、不等不靠,围绕创建区内湿地生态修复、土地沙化治理、水生态保护修等10大类任务,部署了黄河干支流水生态保护修复、黑河湿地生态修复等17项工程,确保国家公园建设有规可循、有序推进。
-
许磊:
二是坚持高标准保护。大力推广“轮牧、圈养、补饲”三结合模式,将过去自由放牧改为适时适量放牧,有效减少草场内牲畜践踏的破坏和牧草的浪费,形成了“牧区增绿、牧业增效、牧民增收”的典型经验。同时,我们多措并举推进“治沙还湿、种草还湿、填沟还湿、限牧还湿、控鼠还湿”等一系列工作措施,推动公园湿地扩面提能。目前经过测算,公园范围内的花湖湿地水位已上升了52厘米,湖泊面积扩大了435公顷,白尾海雕、大天鹅、斑头雁等相继在园区安家落户,动植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保护。
-
许磊:
三是坚持高质量发展。充分挖掘公园范围内绿色红色特色资源,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全面推动国家公园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成功打造了红原雅克音乐季、黄河大草原旅游文化节等生态文化旅游的著名IP,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试点建成若尔盖卓坤等光伏电站,每年带动群众增收244万元,出台了《阿坝州落实超载过牧治理促进草畜平衡加快推进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2021—2025年)实施方案》,以红原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为试点,进一步促进我州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提升。
-
许磊:
下一步,我州将继续借鉴大熊猫国家公园建管经验,研究创新若尔盖国家公园管理体制机制,探索推进生态移民安置、后续产业发展等措施,奋力打造世界最美高原湿地国家名片。
我的回答就到这里。 -
主持人 邓志明:
谢谢许磊先生,谢谢各位记者朋友,也谢谢今天的各位发布人。各位记者朋友如果在会后还有问题,可以联系采访相关的市(州),也可以和我们省政府新闻办联系,我们做好联络服务工作。今天的新闻发布到此结束,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