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电商这条路,油橄榄产业在西昌市、昭觉县、喜德县、普格县、宁南县等贫困地区遍地开花。
在电商的帮助下,凉山油橄榄产业插上了脱贫的翅膀,农户们收入翻番。
京东在眉山建立了柑橘分拣仓,帮助农户在产地分拣直发,将柑橘运输到全国各地。
赵海伶和农户查看茶叶生长情况。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离不开“输血”和“造血”。其中,电商进农村被看作是助力农村脱贫“输血”方式之一。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1.2万亿元,同比增长7.8%。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2884.1亿元,同比增长34.3%。其中,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实现网络零售额2068.8亿元,同比增长24.1%,较上半年提速5.2个百分点。
面对多个高于我国GDP增长的增速,有人说,电商扶贫是农村脱贫攻坚中的中国智慧。
■本报记者 陈美
电商进农村持续“输血”
又到一年收获季,四川蒲江县鲜菓篮旗舰店廖海洋的网络店铺特别热闹,因为通过一部手机和电商平台,廖海洋就可以将蒲江的猕猴桃和柑橘卖到全国各地。
廖海洋告诉金融投资报记者,他从 2017 年开始接触电商,从不太了解互联网,到研究市场规律,再到吃透平台规则,慢慢融入电商销售;从自己选择在京东开店,到帮助别人搭建电商平台,如今廖海洋的生活在电商的带动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依靠京东平台的流量扶持,廖海洋每天都“快乐”的忙碌着,因生意太火,记者的采访曾几度中断。让他心里高兴的是,店铺里水果的年销售额从最初的100万元,增长到2019年的1500万元;2017年前每天不敢收太多货,做电商后,到处收优质水果。廖海洋说,他很庆幸自己随着电商的发展实现了收入的提升。
金融投资报记者注意到,2014年以来,农村电商持续受到政策扶持。“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系列政策连续6年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中央一号文件要求,要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向之一是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其中着力指出要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大力发展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服务农村经济的农村电商等。
在此背景下,各大电商也积极响应,纷纷进入农村电子商务领域。其中,阿里巴巴发布“脱贫春雷计划”、京东推出了“千县万镇24小时达”计划、拼多多推广乡村“双百万计划”……
阿里的“脱贫春雷计划”系列举措包括在全国建100个“村播学院”。这些“村播学院”将培育10万名农民主播;建设100个“蓝骑士村”,面向贫困县提供10万以上就业岗位。在阿里电商脱贫模式的带动下,2019年,832个贫困县域在阿里电商平台网络销售额达到974亿。
作为国内电商大佬之一的京东,除了之前的“星火燎原”计划,京东又在今年启动了“千县万镇24小时达”计划。京东物流项目负责人告诉金融投资报记者,该计划重点针对低线城市城区、县城以及周边乡镇,利用智能物流和智能供应链下沉农村。“让农村地区享受极致物流便利服务的同时,也大力激发了农村地区的消费活力,拓宽农村农产品和产业带的上行渠道,助力脱贫攻坚、消费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
当然,依靠“拼购”这一路线而一跃成为国内第三大电商平台的拼多多,在乡村“双百万计划”中,也将打造100万家年销百万的农村网店。同时,在“市县长当主播、农民多卖货”的电商消费扶贫新模式中,拼多多也是深入推动。今年5月20日,国务院扶贫办联合拼多多启动了“消费扶贫百县直播行动”。在国务院扶贫办的指导下,拼多多针对100个贫困县开展消费扶贫活动,推动扶贫产品加入国民的消费清单,成为疫情下的减贫新亮点。
可以看到,在“互联网+”深入下沉农村的方式下,电子商务已成为我国扶贫攻坚战中的有力武器。
产业“造血”扶贫又扶志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脱贫摘帽,“持续输血”是基本保障,但“精准造血”才是长久之计。
四川省乡村振兴战略研究智库首席专家郭晓鸣认为,深度贫困地区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产业标准化生产。要选准一个好的产业,形成产业链,把初加工、简单加工甚至是深加工留在当地。同时,需要更多经营化才人下沉农村,这样才能达到扶贫的持续“造血”能力。“通过农村经营发展的模式来看,深度贫困地区不仅需要支持合作社、支持大农户,更重要的是还要支持更多企业、吸引更多企业深入到贫困地区中去,因为这些企业带来的不仅仅是资本,还有先进的理念和管理经验。”
以四川大凉山为例,由于历史和地理条件的原因,当地农民的收入始终在贫困线以下。2017年,京东找到了凉山中泽油橄榄公司这样的龙头企业,一起为发展凉山的油橄榄产业想办法。
凉山中泽油橄榄公司负责人徐晓燕告诉金融投资报记者:“京东是第一个找到我们的,他们帮助凉山中泽的橄榄油及系列产品走出了大凉山,凉山的村民多数只种玉米、土豆这样传统的农作物,每亩收入300左右元。现在有些村民依靠油橄榄这一产业,仅土地流转收入就达到每亩600元,收入直接翻番。”
徐晓燕说,“除了这些收入,在企业和电商的带动下,村民在油橄榄基地务工月收入2000元左右;除此之外,销售收益中,我们也拿出40%分给村民。这样,不仅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也让油橄榄产业在大凉山遍地开花。”
如今,凉山州的西昌市、昭觉县、喜德县、普格县、宁南县、会东县不少农户都通过种植油橄榄实现了脱贫致富。其中,昭觉县的悬崖村也因油橄榄产业变了模样。悬崖村的莫色书记说:“如今我们也是纳税人了!按照规定,油作为深加工行业,要缴纳9%的税。以前是国家帮助我们,现在我们也想回报国家!”这样的产业扶贫路子,印证了“帮人先帮技,扶贫先扶志”那句老话。
在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三苏镇的胜光村,当地村民也因大型电商在此建立眉山柑橘分拣仓,感受到了电商物流的便捷。当地村民张大爷告诉金融投资报记者,他们一家都在种植柑橘,年产量在4万斤左右,柑橘卖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一年的收入。“今年由于疫情影响,线下柑橘供应链面临挑战,我们是真心希望参与线上电商的大促把柑橘卖出去!”
11月4日,京东物流发布眉山柑橘供应链解决方案,在眉山市东坡区本草大道南段建设了京东物流产地分拣仓。眉山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这个分拣仓真是解决了大问题。“2019年眉山市的柑橘种植面积达103万亩,柑橘产量137万吨,其中晚熟柑橘76万亩。有了这个分拣仓后,农户们可以直接在产地分拣、直发,并用物流专车运输到全国各地!”
位于四川西北部的阿坝州,其牧牛产业也在电商的扶持下完成了产业自我“造血”脱贫的突破。都说直播带货要靠主播,今年7月,阿坝州州长就亲自带队参与了“消费扶贫天团”首秀。通过直播带货,阿坝州在拼多多上的农产品销量上涨4倍,成交金额创下“三州三区”深度贫困地区历史新高;同时,牦牛及牦牛相关制品、羌脆李、松茸等阿坝州地方特色农产品搜索、浏览、关注量上涨6倍。
这样的数据和关注量显然是阿坝州农业农村局局长严扎甲没有想到的。按他的话说,“现在农户对直播带货的积极性特别高,通过电商直播就让消费者直接看到阿坝州农畜产品的‘量小质优’。”
下一步,阿坝州计划利用电商平台,培养年轻的运营才人,在做好每一场直播的情况下,打造一批以牦牛肉、甜樱桃、糖心苹果等特色农牧业产业带,并利用强劲的销售带动区域供应链服务发展、企业经营管理与农产品种植培育模式的升级。同时,通过“净土阿坝”品牌塑造,积极带动阿坝州电商发展,实现有长效机制的自我“造血”脱贫。
专家指路
搭建路子 做好产品
作为一股新力量,电商走进农村为扶贫工作注入了新动能。但农产品依托电商销售仅是渠道,实现市场化的消费扶贫才是根本。
农村扶贫如何适应市场化竞争,让农产品电商走得更远?为此,金融投资报记者采访了四川省乡村振兴战略研究智库首席专家郭晓鸣。他认为,电商走进农村是好事,但要构建长效机制,进而实现消费扶贫,仅有电商还不够。“首先,在构建长效机制上,要提高贫困户的参与度,让他们从心里层面觉得做这件事是有意义的,而不是靠‘等’靠‘扶’。二是经营手段多元化,通过搭建合作社、资金入股等方式,提升农户的合作感,让他们了解、体会卖得越多,得的越多的收益感。”
在这一过程,农产品势必会遭受到市场的考验,因为真正的脱贫不是分摊式的行政采购,而是依托电商新业态推进的消费扶贫。对此,郭晓鸣认为,要实现最终的消费扶贫,必须从根源上生根上游,让产品可控可追溯,包括产地、营养指标等细节。其中,特别需要培养农村人才。
“现在很多地区都缺乏电商运营带头人,搞电商农产品不是全民运营,是要有新兴的农民深耕下去,发挥知识和自身能动性,观察研究市场,进而找到农产品的市场空间。此外,还要对农民进行技术扶持,教他们怎样种植才能种出受市场欢迎、附加值高的产品。”郭晓鸣说。
可以看到,在电商进农村的这几年里,虽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和效果,但在实际过程中也有一些重复建设的问题。从政策层面来看,由于顶层设计的缺失,使得市场过度竞争、资源浪费。比如某县镇,吸引了多家物流公司建设仓储库,这其实是重复建设,没有达到市场的最优效率。郭晓鸣认为,政策上应该加强规划,精准指导,让电商平台走得更细更远。
扶贫先锋
全国脱贫攻坚奖获得者赵海伶:
用自己的方式帮村民过上小康新生活
10月17日,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暨首场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京举行。四川广元妹子赵海伶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而今年荣获该奖的四川人仅有4人。
从农村电商实践者到脱贫攻坚榜样,赵海伶告诉金融投资报记者:“自己做的事,是想让青川里的宝藏通过电商这条路与世界连接起来,把青川的‘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依靠电商 山货出山
出生于青川的赵海伶,十分清楚自己家乡的特点:青川被誉为“全域山水画”,但青川也是贫困山区县。这里有71.8%的森林覆盖,但闭塞的大山让长在深山里的宝贝无法走出去。面对这些无法走出去的山货特产,大学毕业的赵海伶想留在家乡和乡亲们一起奋斗。
2010年赵海伶开启了她特色农产品的电商之路,从党校里借来一台电脑,并在网上开了一个网店。就是这家网店让赵海伶链接了外界,让青川的山货特产有了通往外界的渠道。
然而,有了渠道,物流不便也成为赵海伶面临的问题。赵海伶向阿里巴巴集团设在青川的“阿里之家”求助。没想到,在电商的带动下,青川很快结束了没有快递的时代,现在的青川县城已经有了京东、四通一达等多家物流企业。
物流打通后,赵海伶的海伶山珍商贸有限责任公司也飞速发展,2018年“海伶山珍”的利润就超过2000万元,相比成立时增长了40倍。
面对这样的成绩,赵海伶感慨:创业10年,依靠电商销售这条路子,“海伶山珍”和乡亲们终于在市场中站住了脚跟,让青川的土特产变成了受市场欢迎的香饽饽。
手把手教农户科学种植
实现自身梦想的同时,“服务‘三农’、助力扶贫”也是海伶山珍公司成立的理念之一。
赵海伶告诉金融投资报记者:因为小农经济的特点,助农扶贫的道路困难重重。一是农民居住较为分散,文化程度不同与技术水平各异,导致货源极不稳定,品质参差不齐。为了让农产品达到质量体系、生产标准的要求,海伶山珍公司人员迎着朝阳进山、顶着星光入户,通过和农户结对子,建立合作社,引进农业专家,手把手教农户科学化种植。
二是在秦巴山片区,村民大多是老农户,如何取得他们的信任成为一个大问题。“在采购员过硬的业务指导下,越来越多的老农人开始信任我们,把手中的山货送到我们手中。这时团队才意识到,海伶山珍不仅要依托电商把山货卖出去,还要获得农户的信任,这样才能形成良性的合作发展关系,进而让产品达到国家质量认证标准,打造企业品牌和文化,实现贫困山区县特色农产品的产业优势。”赵海伶说。
每年助农增收超4000万
2013年,海伶山珍标准化厂房在县小企业产业孵化园建设并投入使用,形成了小农户产品供应链雏形。2015年,又成立了恒丰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和聚丰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吸纳了3000多户农户加入,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60户。2018年,搭建藏区的新鲜野生松茸、苍溪猕猴桃等生鲜地域特色农产品供应链,让生鲜能快速完好地走向大市场,帮助更多地方的农户、贫困户增加收入。截止今年9月,与海伶山珍合作的农户已有5万多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000多户,涉及23个源头产地,430多个乡镇,年助农增收超过4000万元。
当公司和村民的日子越做越好时,赵海伶说:“现在有越来越多农户愿意加入到我们的团队中来,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从城市回到农村,从事农产品电商销售。未来将继续以集体经济的方式,让更多老农民将手中的小农产品变为有特色的土特产,提高产品附加值,一起拼出小康新生活!”
数说电商扶贫
2276.65亿元
截至10月31日,中西部22个省份共认定136130个扶贫产品,涉及 1836 个县和39523 个供应商,已销售2276.65亿元,超额完成2000亿元年度销售任务。
1.2万亿元
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1.2万亿元,同比增长7.8%。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 2884.1 亿元,同比增长34.3%。
974亿
在阿里电商脱贫模式的带动下,2019年,832个贫困县域在阿里电商平台网络销售额达到974亿。
他们说
很多地区都缺乏电商运营带头人,搞电商农产品不是全民运营,是要有新兴的农民深耕下去,发挥知识和自身能动性,观察研究市场,进而找到农产品的市场空间。
——郭晓鸣自己做的事,是想让青川里的宝藏通过电商这条路与世界连接起来,把青川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赵海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