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3日,在南充市南部县八尔湖镇纯阳山村,四川日报全媒体“决胜全面小康 决战脱贫攻坚”大型报道之“百县千村行”采访活动正式出发。
- 7月23日上午,南充市南部县八尔湖镇纯阳山村,雨歇云散天放晴,四川日报全媒体“百县千村行”采访活动在村里的篮球场组织了一场坝坝会。
- 赭红色的罗曼瓦、金黄色的外墙,一幢幢彝家新居错落排列在山坡上,房前屋后的小道隔离出一块块菜园。吉克热什莫的新家就在这里,建好还不到一年,100平方米的平房有三个房间和单独的厨卫间,宽敞明亮。
- 7月29日,记者来到乐山峨边县新场乡星星村王建均家中时,他正在蝴蝶养殖棚中给枯叶蝶投食。
- 7月29日下午,在乐山市金口河区永和镇胜利村,村民余光清在家门口和邻居摆龙门阵。他家门口,立着一块两人多高的“云端遗民”雕塑。
- “合作社+帮扶单位+农户”是该村主要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充分发挥土地优势,集体经济形成了以高山蔬菜为主体,引进生猪养殖及藤椒基地项目相结合的产业格局。
- 2017年起,在广东佛山的对口帮扶下,通过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和易地扶贫搬迁相结合,清水村投入1800多万元,在山坡上统规统建安置新居,惠及群众147户。
- 7月31日下午5点半,甘洛县蓼坪乡高山有机蔬菜基地外面,村民王阿嘎准时下班,准备和一起在蔬菜基地打工的姐妹回家做饭。
- 东红村的两个帮扶单位,一个是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一个是苍溪县城郊中学。他们合力把教育当作扶贫的重要抓手,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全是学校选派的老师。
- 2008年放弃城市高薪工作回村,采取“远山结亲·以购代捐”方式,探索出“岫云扶贫模式”,让贫困地区“空心村”得以重生,获“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
- 黄素珍今年71岁,曾兴保74岁。因曾兴保患有眼疾,他一家人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3月,曾兴保一家搬进新居。“用穿斗房子换了现在的小楼房,自己只掏了几千元。”
- 今年33岁的赵文林,是南充市嘉陵区安平镇远近闻名的“鸭司令”。每天早上5点,他都要驱赶5000只鸭子东挪西移,以便捡拾鸭蛋,那场景颇有几分司令调遣千军万马的架势。
- 8月5日7时,朝阳刚刚升起,广安市广安区龙安乡革新村村委会院子里已热闹起来。50多名村民搬来板凳,围坐在一起,参加四川日报全媒体“百县千村行”采访活动在这里组织的三级书记坝坝会。
- 8月5日12时许,记者结束在广安市广安区龙安乡革新村的采访,回程行至村口,遇一村民挥手:“去广安吗?可不可以搭个车?”搭车人背着双肩布包,手里摇着蒲扇,额头上挂满豆粒大的汗珠。
- 岳池县苟角镇石板坡村村民宋光寿和妻子伍德琼今年都70岁了。8月10日,走进他们家,不难发现主人特别爱干净——屋子打扫得很干净,东西收拾得井井有条,灶房的柴火排得整整齐齐。
- 探索“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共享大棚”发展模式,16个“共享大棚”为70余户村民降低创业门槛,解决资金、技术、销路等难题,村民变身新型职业农民。
- 虽然村里曾经的贫困户都已经成功脱贫,但按“脱贫不脱政策”原则,邻水县观音桥镇六合寨村第一书记廖毓仍要经常去走访帮助这些老朋友。
- 成立“精神文明银行”,对“勤劳致富、清洁卫生、好人好事”等文明行为进行量化。村民通过文明行为获取积分券,兑换油米、洗衣粉、牙膏等。
- “我们评上了的,咱家的表现在全村都数得上!”8月7日,武胜县万隆镇飞来石村,走进村民赵承云家,一提到村里的精神文明评选,70岁的赵承云立即跑回卧室从床头柜里取出一个小箱子,再从箱子里拿出一张奖状,轻轻打开,上面印着“好妯娌奖”。
奖状颁发于2016年10月1日,是赵承云的老伴钟德玉与嫂子关系和睦的见证。“得了奖,以后都要照着奖状的要求去做。”赵承云说。
- 从传统水稻、玉米种植转向晚熟柑橘,建成晚熟柑橘基地1380亩,帮助贫困户户均增收近3000元,村集体收入已达6万多元。
- 8月17日,凌晨2点,墨黑沉寂的桃坪镇佳山村突然亮起一小束光,村东头,村西边,两束、三束……十多束光向半山腰一户人家移动。
- “理县人对旅游是有感情的。”8月17日,说起旅游业,理县县委书记依当措就拿出了当地的3组数据:沿河谷超80%的人口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业;旅游收入占城乡居民年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理县人口4.6万人,却有旅游接待床位2.4万张。
- 广安市华蓥市天池湖,微风吹拂、清波荡漾,湖边的美人蕉、鸢尾花开正艳,附近村民三三两两绕湖散步休闲。
- 探索“公司+农户”合作模式,引进业主,流转土地600余亩,发展李子产业园,帮助脱贫户年均增收5000元。
- 此地茂竹清幽,稻花尽作心花。8月5日10点,骄阳似火,开江县任市镇竹溪村李家大院外的竹林坝里却一片清凉。附近几个村的村民与县上、镇上的领导坐着小板凳围在一起,稻花香里说丰年,脱了贫来话发展。
- “沉甸甸的果实挂满枝头,今年又要丰收了。”四川省达州市开江县产业基地里村民们开心地谈论着收成。
- 48岁的徐义昌是当地松柏农业生态有限公司的生产片区主管,扣除五险外月薪5000多元。而几年前,因喜欢赌博,他成为当地有名的贫困户。
- 创新农村按揭房模式,改善群众人居环境,成立圣水果蔬、鹿走山农业种植等专合社,种植猕猴桃、青脆李等,提供常年性、季节性就业岗位200余个;建成圣水饮品产业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年创产值1000万元以上。2019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8000余元。
- 肖家村毗邻乌梅山景区,素有中国乌梅第一村美誉。当天是实现全面脱贫后,该村举行的首场乌梅酒品酒会。当地镇村干部、企业负责人和村民组成的14名代表,受邀参加品酒会。围绕全村主打产业乌梅,大家打开话匣子。
- 因地制宜,引进业主实施土地流转,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青花椒600亩,发展特色中药材种植80亩、柑橘100亩,促进贫困村民稳定增收
- 一只蓝色的手紧握一只红色的手,两手相偎相交,组成一个心型,图旁四个大字“德阳.阿坝”。在阿坝县看见这个图,就意味着,看到了德阳援建阿坝的项目。
- 先后建立盘羊子孙养殖、黑青稞水磨加工和藏族传统服饰加工专业社,分别采取集中与分散养殖结合、承包经营、村“两委”自主经营等不同管理模式,实现村民增收。
- 若尔盖县最大的单体建筑是什么?当地人会告诉你:纳木中学。高大明亮的“德阳昊耘楼”矗立在新校区中央,这是纳木中学综合性大楼,由德阳对口帮扶援建。楼内,理生化实验、多媒体、音体美等功能教室一应俱全。
- 第一书记争取公益资金10万元,建立教育救助金;驻村工作队开展劝返复学行动,逐一对疑似辍学学生进行劝学,并根据学生辍学原因制定个性化帮扶方案,实现“一个都不能少”。
- 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万源市出台每户不超过3000元的产业发展奖补政策,鼓励贫困群众以家庭为单位,因地制宜发展小畜牧、小种植、小果林、小加工、小商贸等“五小庭院经济”。
- 发展中蜂养殖等产业,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8万余元;建成5个雷竹种植示范园区,连片成带发展311亩;设产业发展扶持基金近百万元,发展中药材种植400余亩。
- “我走啊走啊,我要看看世界……”8月12日上午,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荣丁镇后池村村委会院坝里传来动听的歌声,脱贫纪实微电影《吉克罗席与她的小山村》开始放映,拉开了坝坝会的序幕。
- 引导发展党员养殖示范项目1户,养殖生猪40余头,带动周边20余户群众。自2015年以来,新增藤椒697亩、脆红李500亩、青梅1700亩、茶叶250亩,引导村民自主发展竹笋产业1500余亩。
- 8月,走进凉山州雷波县卡哈洛乡大火地村,漫山遍野的脐橙树绿意盎然,再过几年,这批果树就将投产,成为全村的“致富果”。不过,相比雷波的其他乡镇,这里的脐橙种植却晚了20多年。
- 大力培育“短中长”产业,种植330亩特色经果树、3100多亩核桃、200亩优质马铃薯,发展肉兔规模养殖2000余只,投入120余万元建成彝绣坊300平方米。
- 8月8日下午3时左右,九龙县汤古镇伍须村,虽不是入住就餐高峰时段,藏居民宿“陆汪旅客之家”门外已停了四辆车,里面不少游客在就餐。老板陆汪降泽和妻子正忙着招呼客人,“昨天订了六间房,加上今天来吃饭的游客,又要忙不过来了。”
- 发展以“庭园经济”为主的特色种养业;建立种植专业合作社一个;建立“庭园经济”示范户4户,户均增收2.3万元,引领村民进一步推进“庭园经济”发展模式。
- 安和村有700多户,聚集了大大小小16家农家乐。罗淋簿家经营的农家乐,是其中之一。
- 充分利用村内河流凤溪沟水质清澈优良,流域面积广、径流量大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水产养殖。现有水产养殖面积50余亩,2019年鱼鳅产量12万斤以上,虾产量3.5万斤以上。
- 8月11日,雅江县红龙镇,马它马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麦朵来到离家200米远的光伏扶贫电站巡查,“管护电站,每个月能有500元的补贴。”麦朵说。
- 引进中药材种植公司,以“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经营模式,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按照扶贫不养懒汉的原则,村民以投工投劳方式入股,多劳多得、按劳分红,实现增收致富。
- 走进筠连县沐爱镇石林村,超过8000亩的漆树映入眼帘,其中有不少已高达4米多,直径十几厘米,长势喜人。“
- 发展以“中药材种植为主,藏乡跑山猪养殖为辅”,成立专业合作社,种植秦艽、连翘、羌活等中药材850余亩,全村57户农户受益,建设跑山猪养殖场1.2亩,积极对接对口帮扶成都市成华区拓展销售渠道,2018年出栏200余头跑山猪,人均增收1400元。
- 9月8日,记者一行在丹巴县墨尔多山镇中路片区走进了藏族姑娘德吉开办的民宿——德吉康瓦。
- 色达县康勒乡汪扎一村有一个藏尕民族手工艺品制售专业合作社,这里的手工艺产品是藏式手工香皂。
- 下甲斗村,位于距离色达县城75公里处的杨各乡。作为半农牧乡村,下甲斗村共有贫困户22户、126人,2017年11月该村实现整体脱贫摘帽。
- 过去,英古村重视农牧生产,现在重视子女教育。目前,全村适龄儿童全部实现义务教育。全村申请各类贫困学生助学资金20余万元,村民若多板家庭争取到社会1对1教育助学资金。
- 9月9日,在阿坝州马尔康市委书记张培云办公室的显眼处,挂着一幅脱贫攻坚作战图,上面详细标注着14个“战区”责任人及工作任务等信息。
- 四川日报全媒体“百县千村行”采访活动来到万寿村,区委、镇党委干部与70多名干部群众围坐在一起,讲乡村变化,谈脱贫心声。
- 依托业主,采取“党支部+合作社”模式,用村集体经济购买村产业股份:先确定双方占股比例,再以资本金、备用金、保证金配入形式投放到村产业公司,全面激活集体经济源头活水。
- 青川县蒿溪回族乡青光村三社贫困户何太刚,被当地人称为资格的“绣男”,他动作麻利,一年靠十字绣收入几千元。
- 利用林木资源和环境优势,以“产业大户+贫困户+村集体”发展模式,建食用菌基地15亩,发展椴木香菇7万棒,受益户户均增收2万元,带动村集体增收4万元。2019年新发展致富带头人2名,建成食用菌基地2个,吸纳贫困劳动力26人。
- 每年7月到9月,新龙县尤拉西乡尤拉西村村民都会起早贪黑、带上工具上山采菌。9月13日,记者来到这里看到,村民们正忙着晾菌子。“以前,因为交通不便,没有销售渠道,菌子的价格不到现在的1/3。”尤拉西村党支部书记阿真说。
- 围绕“一园一场三基地”产业发展布局,打造高原油菜基地。同时,主动对接措卡农庄建设,打造藏文化特色民居,形成农旅结合新亮点,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挣钱。
- 作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壤塘县拥有3项国家级、8项省级非遗项目,以及32项州级、60项县级非遗项目,但却曾是全省45个深度贫困县中生产条件最差、脱贫程度较深、脱贫任务最艰巨的县。
- 2017年,在定点帮扶单位东方电气集团帮助下,建起首个产业扶贫项目——3.2万棒青杠木耳种植基地。通过手把手教授,扭转村民不会种经济作物状况,使木耳产业逐渐成为当地致富产业。2018年,全村脱贫摘帽。
- “请问叶书记,脱贫后,还会继续帮扶我们吗?”近日,在一场于宜宾市珙县珙泉镇中心村举行的乡村坝坝会上,县镇村三级书记围绕村民关心的问题作答,村民高远珍向珙县县委书记叶盛提出有关脱贫帮扶的问题。
- 探索“种养加”一体化,通过核桃丰产培育、生态养殖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提升村党支部组织力。
- 近日,当记者来到理塘县禾尼乡克日泽洼村,村里一片宁静。村民大部分上山忙活,偶尔有孩童结伴而行。
- 依托当地实际,打造特色温泉小镇、帐篷旅游村、优质牧草人工种植基地和蔬菜大棚产业示范基地等特色产业,筑起牧民脱贫路。
- 发展“巴山土猪”规模化养殖,帮助易地搬迁村民实现就近务工,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 “大田薅秧行对行,劳慰情哥来帮忙……”9月15日下午,79岁的景玉光婆婆起调,其他5人和声,连续唱了4首山歌。这是来自巴中市通江县泥溪镇梨园坝村的“女团”,平均年龄65岁。
- 因地制宜,利用丰富的林地资源,采取“村集体经济+农户散养”模式发展剑门关土鸡养殖,建成核桃套种示范产业园200亩、方竹500亩。目前,全村贫困户人均收入达7000元以上。
- 前行几公里有鱼塘。在公路边电线杆广告牌上打了个小广告,钓鱼的人就来了!广元市利州区荣山镇中口村村支书朱玉杰万万没想到,5亩鱼塘竟成了贫困村蝶变旅游村的发端。
- 41岁的孙正康曾是南庙村2组的贫困户,因病因残致贫——家中5口人,母亲身患重病眼睛看不见,妻子和妹妹都是残疾人,他自己患糖尿病多年,最近又新添腰伤,干活都带着护腰。
- 站在院坝里怒放的三角梅旁边,刘兴贵笑得腼腆,他说:“我喜欢养花。”在他身边,除了三角梅,还有月季花、茶花、一串红等花卉,大大小小共30多盆。
- 充分利用荒山、林地等资源,采取“公司+合作社+村集体”的方式,兴办嘎伍岭村道地中药材种植合作社、“一家亲”养殖合作社,形成集体经济收益改善村内环境、发展环境改善反哺集体经济的良性循环。
- 张星全今年48岁,是巴中市平昌县白衣镇黄鹤村6组村民。他原本和弟弟在外地打零工,家中因父亲生病致贫,“特别是2013年,我爸动手术花了4万多元。”而在当时,两兄弟在外务工一年的收入,加起来也不足4万元。
- 利用自然生态环境,连片规模栽植富硒有机茶,以现代茶业科技示范园为依托,大兴茶业产业,大力发展茶旅结合式乡村旅游,完成3000亩中茶系列高产示范基地建设和一期茶叶加工厂、茶文化体验园、茶旅融合等项目建设。
- “客人要来了,搞快点哦。”9月26日,临近中午,南充市高坪区江陵镇元宝山村“彩姐农家乐”内,49岁的老板娘脱彩群穿梭于院坝、厨房和客房,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农家乐的食宿预订火爆,老板和伙计们干劲十足。
- 联片种植优质柑橘5800余亩,引进推广早、中、晚熟柑橘品种,实现“四季有花香、有果采”,通过流转土地、入股分红、园区务工等方式,全村户均年增收4000元。
- 2016年以来,该村着力擦亮“伏岭黑山羊”金字招牌,先后争取到各类项目和资金扶持300余万元。带动圣合村等村成片种植饲料玉米、甜高粱300余亩。办起“伏岭黑山羊”餐饮店、烤全羊店各1个,进一步拉伸了产业链,较好发挥了“伏岭黑山羊”品牌效益。
- 彭大妈已经在这家“花好月圆生态观光动物园”里养了5年鸵鸟,能干这么久,因为“我不仅在这打工,我还是股东呢”。
- 11月7日,红原县建县60周年座谈会在成都市金牛宾馆举行。60年,红原县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一步跨千年”成就,GDP增长183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3倍。
- 村党支部引入“支部主导+协会运作+党员示范+牧户参与”模式,村两委与景区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整合采鸟营地、牧星空自驾游营地和第一批13户民宿接待示范户,率先在全县成立安曲月亮湾旅游协会,124户入会群众全覆盖纳入餐饮旅游接待服务培训,2017年55户171名贫困人口全部如期脱贫。
- 沿山路行车约1小时,抵达甘孜州泸定县烹坝镇固包村。这个半山村不到300人,之前是典型的穷村,如今闯出“靠山吃山”新路子。
- 村两委成立合作社,整合土地资源发展果桑种植园区,鼓励贫困户务工。截至目前,园区贫困户务工人员达150人次。
- 瓦卡,在藏语里是“渡口”的意思。10月13日,四川日报全媒体“百县千村行”采访组抵达甘孜州得荣县瓦卡镇,这里曾是滇藏茶马古道由云南进入西藏的重要渡口;它与云南迪庆州德钦县奔子栏镇,仅一江之隔。
- 投资13.5万元打造村级活动阵地,广泛宣讲“党员公约”,在乡村治理、服务群众、环境保护等领域划定党员责任区。推行“党支部带头+党员示范+群众参与”帮扶模式,包村干部、驻村干部、19名党员均联系贫困户,助力脱贫奔康。
- 在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茂县采取了哪些有力措施与办法?茂县县委副书记、县长唐远益透露了他们的打法。
- 充分利用空闲圈舍、土地、林地及蜂桶等闲置资源,组织村民因地制宜发展土鸡与中蜂养殖,助力村民增收。
- 2017年以来,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探索、推行“小组微生”建设模式。2018年,作为首个脱贫摘帽的麻风病康复村,村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5500元。
- 泥龙村采用“党员示范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培植引进花卉苗木30余种,并用“直播+农旅”的营销模式,开启抱团作战新局面。
- 10月16日,稻城县木拉乡麻格同村村民嘎达彭措来到蔬菜大棚检查大棚损毁情况。冬天的积雪厚达20厘米,棚顶有几处压破了口,不晓得今年能否安然过冬。
- “从4号到今天,我和搭档一共现场剪出了500多幅剪纸。”11月9日,记者电话连线仪陇剪纸市级非遗传承人何小锵,他特别提到这500多幅剪纸中,有300多幅是此次进博会的吉祥物“进宝”。
- 2016年引进海升集团,建立1502亩高标准柑橘产业核心区,贫困户、农户入股分红、入园务工;循环利用沼液、粪便,建立种养循环的绿色循环经济模式。
- 2014年,家住自然村的陈云梅考上大学,奶奶病重,弟弟读初三,家里因学因病致贫,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 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累计完成农居风貌打造395户,探索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集体经济”的利益联结机制,构建以核桃产业为主体,绿色果蔬、生态养殖、乡村旅游等多种业态竞相发展的产业大格局。
- 2017年前,兴云村是当地“出名”的落后村,基础设施落后,没有一寸硬化路。普通村民的日子都过得紧巴巴,更不要说长期患病的唐先平。
- 举办各类专题培训20次,累计培训人员800人次;组织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帮助贫困户实现劳务就业230人,实现劳务收入总计400多万元。
- 作为易地搬迁户,如今,村民周确慧不仅可以在家门口的吊瓜生产车间里工作,还可以在村里的白茶、太子参、金银花、红心柚等产业基地务工。
- 合作社流转198户村民580亩土地,采取“合作社+村委会+农户”模式种植琯溪蜜柚;组建“脱贫帮扶帮带行动小组”。目前,村民通过土地入托、资金入股分红人均年增收500元以上。
- 这两年,兴文县大坝苗族乡“安静”下来了——以往异常频繁的酒席少了很多,再不见满月酒、康复酒、参军酒、生日酒等名目繁多的宴请。让大坝乡静下来的,是兴文县针对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现象进行的移风易俗行动。
- 由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统筹管理闲置的集体土地、林地、荒山荒坡等资源资产,盘活土地要素参与市场活动,通过流转集中林地、转包农户土地等形式,增加村集体经济收益同时带动贫困户通过流转土地发展农业体验、假日休闲、养殖基地等,实现融合发展。
- 以“企业+集体+农户+金融机构”模式,在村里开办制衣厂,实现剩余劳动力家门口就业,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1000余元。
- 一来他“总是很受伤”——返乡后的8年里,他养猪赔光家产,还摔断过腿,伤过手脚。“遍体鳞伤”的他却没有一蹶不振,而是“折腾”出了翻身仗——“蜂”回路转,2018年,他不仅自家脱了贫,还成了村集体产业的技术总监,如今正带动更多乡亲致富奔康。
- 布拖县乌依乡阿布洛哈村村民阿达拉日这半年很高兴。只要有时间,他都会骑上心爱的摩托车在村里遛上几圈——随着7月村子通公路,一直梦想有辆摩托车的他终于圆了“摩托梦”。
- 通过整合5个村子的产业扶持基金并争取各级各类资金等408万元,成立嘉发水产品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集休闲、会议、娱乐、餐饮等为一体的休闲农庄,“抱团取暖”蹚出高寒山村的经济破壳路。
- 11月25日,记者从四川省以工代赈办获悉,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近日发布关于全国“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典型案例的通报。《通报》发布了全国100个搬迁工作成效明显县,四川9县市入选。
- 改厨47户、改厕53户;有危房改造户46户,易地扶贫搬迁户24户;共计投入850万元,新建通村水泥路17公里,实现通组硬化路全覆盖,解决村民出行难问题。
- 10月19日,从白玉县城驱车出发,3个半小时后到达阿查的家。隔壁院子里,邻居刚从屋里抱出一筐衣服,依次放进洗衣机。
- 利用甘白公路沿线区位优势,摸索该村与旅游发展的契合点,确立由“党委政府牵头+全民参与”的形式,投入扶贫资金50万元,建立昌戈村旅游服务便民超市。同时,积极调动党员干部积极性,正确引导群众转变落后观念,支持旅游超市发展。目前,超市已成为增加群众收入的重要渠道。
- 近日,叙永县摩尼镇联盟村的“石榴籽”调解工作室里,一对年轻的夫妻隔桌相对,半晌无语。
- 发展集体经济,通过“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模式带动群众致富奔康。每年将收益的40%作为企业发展资金,60%用于当年分红。
- 11月1日,夕阳洒在凉山州金阳县热柯觉乡丙乙底村,新村一片金黄。一排排鳞次栉比的彝家新村映入眼帘,甚是漂亮,这是统规联建的集中安置点安全住房。
- 利用温度高、光照强的气候优势,该村因地制宜,探索“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打造“全空间”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芒果、火龙果、花生、黄皮甘蔗等特色种植,目前已形成2个百亩种植基地。
- 9月25日,凉山州普格县花山乡龙马幼儿园开学后,60多名小朋友们坐在新建设好的教室里,在李燕和苏王中老师的带领下学习趣味游戏。
- 投入13万元集中整治环境,建设10个垃圾池,配备保洁员10人。村子还成立“农民网校”,坚持开展群众“识网、懂网、用网”培训;组建达体舞表演队,宣传文明新风。
- 成立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增加特色手工艺产品制作、蔬菜种植等数条产品线,覆盖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70人,实现年收入250余万元,仅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务收入便达30万余元。
- “今年3月,1.5亩的羊肚菌就卖了近2万元。”近日,说起羊肚菌,木里县博窝乡坑古村村民金昂次尔说,都靠周书记。
- 马甲甲是木里县列瓦乡列瓦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014年通过新居项目住进新房。客厅不大,却足以一窥她家脱贫“秘诀”。
- 对威远县委书记于进川的约访始于一年前,当时刚到威远履新的他对四川在线记者说,谢谢关注,他还在熟悉、了解威远,等合适的时候,我们再聊一聊。
- 裁剪、拼接、缝合……12月18日,威远县严陵镇兴家村,一间作坊内整齐摆放着十余台缝纫机,不少村民正在工位上忙碌着。在缝纫机的“哒哒”声中,一件件崭新的外套相继成型。这里是村民刘小康的制衣作坊。
- 依托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气候条件,该村自上世纪90年代起开始种植樱桃,如今,樱桃产业已成为村子富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尤其是2011年以来,全村积极打造“黄草樱桃”品牌,相关种植区域不断扩大,目前已有11000亩,年产樱桃3500吨,产值达7400万元。
- “新时代,新生活,移风易俗好处多……”12月20日,临近中午,米易县普威镇西番村的广播里飘出一串明快的节奏。“这是村里专门收集播放的‘移风易俗歌’,村民们都会跟着哼了。”西番村第一书记赵文梅介绍。
- 12月15日,记者到安岳县龙台镇桥墩村走访,这位种了40年柠檬的老人自告奋勇,领着记者到他家的果园看看:“虽说这几十年都是种柠檬,但如今已经是大有不同!”
- 针对柠檬种植面积大但运输道路差、水利设施匮乏的实际情况,修建公路和蓄水池,整修堰塘,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为柠檬增产、贫困户增收创造有利条件。
- 12月10日上午9点过,遂宁市安居区横山镇双油房村村民代玉祥锁好大门,准备出去走走。每天到村里转两圈,已是这两年来代玉祥的日常。“这几年村子变化大,最大的还是出村路。”
- 按照“一村一品”发展思路,依靠特色农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实现村集体、农户、业主三方风险共担、互利共赢。截至目前,该村共种植大雅柑橘350亩,今年挂果面积约200亩,产值可达100万余元。
- 寒假就要到了,桑杰又开始筹划“拥抱纳咪”项目。“明年1月8日,15个天津大学的学生就要过来,我们的课堂又要开课了。”12月24日,松潘县大姓乡上纳咪村村民桑杰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历经10年的支教故事。
- 坚持将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合,开办励志沙龙讲座、周末课堂、暑期英语课堂90余次,设立村级奖学金,建立耕读传家榜,激发群众发展内生动力,提高了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
- 11月16日晚,2020中国彝历新年文艺晚会在四川最大的易地扶贫安置点——昭觉县沐恩邸社区举行。
- 坐落在昭觉县西南部的三河村,贫困发生率一度超过46%。去年,全村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903元,摘下穷帽子。
- 信利(眉山)高端显示科技有限公司是眉山建区设市以来引进的最大工业项目,今年公司已实现产值超50亿元,成为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 12月21日晚上7点,仁寿县藕塘镇明珠村,天色已暗,山上橙色田园项目的简易板房内亮起了灯光,还未下班的邹桂林正同10名工人商量着次日的柑橘管护工作。“天气预报说明天有大雾,要及时观察柑橘的受冻情况。”
- 村里的道路修好了,自家的铁皮石斛产业也发展起来了,日子越过越红火。这一切,还得感谢一个人:曾经的村第一书记肖鑫。
- 12月24日午后,富顺县琵琶镇洞上村村民杨正富走在新硬化的村道上散步,晒着冬日暖阳,觉得分外温暖。
- 今年9月,随着最后两户贫困户达到脱贫标准,响滩村39户、116人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退出。这也意味着,下一步的工作重点从脱贫攻坚转移到了乡村振兴。”响滩村村支部书记隆道学表示。
- 12月23日,记者在双流见到了77岁的“守艺人”——陈伟芳。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对于双流的发展历史如数家珍。“以前成都有句话叫‘金温江、银郫县,叫花子出在双流县’。但是现在,我们这里,天上飞的、地下跑的,都有了。”言语中,老人满是自豪。
- 整合街区300余家商家搭建商家联盟,积极探索社区发展治理+商家联盟“两轮驱动”、社区+商家“两区联动”,构建邻里互助的社区消费场景,实现“不出社区即可创业就业”新模式。
- 越西县与广东佛山南海区合作,在大瑞镇建设大瑞现代农业(苹果)产业园区,园区面积3200亩。
- “中午就莫走了嘛,在这吃腊肉。等不了多久。”2020年12月19日,看见记者要走,76岁的马海拉曲追出了小院。这位越西县河西乡嘎多新村年纪最大的党员说,眼下新家条件好,用高压锅煮饭十分钟就能搞定。
- 2020年12月24日,名山区万古镇安吉村,蒙和源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生产车间内一派热火朝天,20余名工作人员分工有序,一个个新鲜猕猴桃陆续被打捆装车
- 近年来,康乐村积极培育和发展脆红李产业,通过“龙头带动、基地推动、订单管理、入股分红”,建立起“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实现农户稳步增收,带动产业发展,发展脆红李1800亩,2019年全部投产,人均单项增收达1200元。
- 11月18日,文化和旅游部官网发布了“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公示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的公告”,公示名单中,德阳市绵竹市、成都市崇州市、成都市锦江区、乐山市市中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等四川5县(市、区)上榜!
- 鲜为人知的是,这句广为流传的话出自九寨沟县委政府主要决策者之手。“我们就是要让大家知道,九寨沟县不仅有光彩夺目的童话世界九寨沟景区,还有很多形态各异的风景、风貌、风情、风物;到九寨沟县来,不仅可以观光游,还可以度假游、康养游、体验游、探险游。”九寨沟县委副书记、县长陶钢说。
- 2019年,简阳市乡村振兴相关财政投入达13.16亿元,占县级财政公共支出的20.05%。2020年1至6月,全市完成农业固定资产投资10.2亿元、同比增长36.18%,居成都市第3位。
- 该村在积极改善村内基础设施的基础上,陆续建起了占地350亩的农业园区。2019年以来,园区已累计吸纳4000人次参与务工,累计发放务工费用30余万元。
- 2020年12月25日,成都国际铁路港综合保税区通过国家联合验收组验收评审。此次验收采取“云”视频验收方式,对成都国际铁路港综合保税区隔离围墙、卡口、查验场地等基础和监管设施等进行了视频检查。
- 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交汇点,覆盖面积73.2平方公里,拥有四川唯一铁路货运型国家对外开放口岸,是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三个片区之一。
- 三楼的阿的底加家的电视机声音太大,时常吵得邻居睡不着。海来日者专门煮好腊肉,把他请来家里长谈。分别之际,两人约定:如果再吵到邻居,阿的底加就要挨家挨户道歉。
- 育成商品桂花树200多个品种约10万株,是西南地区单体最大的桂花种植基地;文旅融合发展,每年春季,一条长约2.6公里的紫藤花观光长廊使这里成为美景打卡地。推进“农业共营制”模式,农户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以后,通过租金、劳务增加收入。
- 今年元旦,在成都市新都区新繁街道的汪家村林盘院落,曾家院子村民曾礼明经营的乡村咖啡厅和餐厅,新推出的“咖啡+中餐”家庭套餐,受到客人欢迎,营业额大幅上升。让这位返乡创业的老板十分欣慰。“当初带着家人从城里搬回村里,这个决定做对了。”
- “我们村期盼了十年的林权证,今天终于拿到手里了!”近日,在领到期盼已久的林权证后,绵阳市平武县龙安镇杨家河村民徐华富激动地说道。
- 如何让村民顺利摆脱贫困,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因地处高寒地带,土地全部退耕,摆在民族村面前的是“三无”:没土地、没产业、没基础。当然也有优势:这里位于九环线上,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游客从这里进出九寨黄龙。
- 以高山蔬菜和生态畜禽为主导产业,配套发展优质粮经和特色林果。引进县内农业龙头企业,投资建设年出栏5000头生态黑猪代养繁育基地
- 2020年的12月29日上午10:30,四周的山顶还留着残雪。北川羌族自治县坝底乡通坪村村委会广场上,四川日报全媒体“百县千村行”采访活动在这里组织了一场坝坝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