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腔
川剧的五种声腔之一。源于江西戈阳腔,属于曲牌体。唱腔自由、高昂、响亮、回旋、铿锵有力,具有“一唱众和(帮腔)”的徒歌特色,亦是高腔音乐系统的特点之一。曲牌都有各自的规格,帮腔依曲牌而定,且有若干套打锣鼓牌子。高腔是川剧的主要声腔形式,行腔流畅,节奏灵活,叙事抒情,悲喜皆宜,包括了唱、讲、咏、叹等多种形式。一般不用弦乐伴奏,只用一副拍板(俗称“提手” )调整节拍,有时中间加上几点锣鼓烘托气氛;首尾或中间有帮腔(即合唱),能丰富曲牌的音乐性和表现力;打击乐器均采用大锣大鼓,形成了“帮腔、打击乐、演唱”有机结合的音乐结构形式。
昆腔
川剧五种声腔之一。源于江苏的“昆山腔”,属于曲牌体。早在明清时期昆曲便传入四川,清康熙年间有苏昆艺人入川坐唱昆曲,雍正年间成立来云班,仍以坐唱为主。同治年间,苏州昆伶十余人来蜀组成“舒颐班”,在成都登台演出昆腔戏;同期另有“义泰班”,在南充、阆中一带演出昆腔戏。昆腔一经传入四川,便逐渐与四川语言相结合,融入地方特色,成为地方化的“川昆”。
胡琴
川剧五种声腔之一。又称“丝弦子”或“皮黄”(即西皮与二黄的合称),属于板腔体。川剧胡琴继承了湖北汉调和安徽徽调的传统,吸收了陕西汉中二黄与四川扬琴(曲艺)的成分,逐渐形成具有四川地方特色的一大声腔。
弹戏
川剧五种声腔之一。又称“盖板子”,属于板腔体。源自山陕梆子,因以梆子作击节乐器和以盖板胡琴(板胡)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
灯调
川剧五种声腔之一。源于四川民间灯戏,其中采撷有不少四川本地及省外流行的民歌小调。灯戏传统剧目分“正灯”、“地灯”、“浪浪灯”三类,大都是反映民间生活、表现乡土风情的喜剧或闹剧。不少题材是描写劳动人民与地主绅粮的斗争,歌颂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善良机智,嘲笑地主绅粮刻薄悭鄙、愚蠢昏庸,也有少数不健康的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