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期
享受了高级生活还喊穷,你矫情不?
新闻内容

今天,有一个话题上了热搜↓↓↓

 

 

这个话题和前阵子火爆网络的一个词有关——

 

继佛青年,社会人幽默热词之后,近日“隐形贫困人口”这个扎心的热词开始在网络上走红……一些简单的案例:能买戴森吸尘器就不用扫帚了;吃完牛油果又要吃藜麦了;100块钱一张的“前男友面膜”用起来也不心疼...总之,他们朋友圈光鲜靓丽,口袋空空如也,“吃土”是常态。

 

那到底是什么是“隐形贫困人口”呢?

 

小编去搜了一下,总结出来大概就是这个意思:看起来很富,但其实很穷——可能会吃精致的法餐、用限量的口红、请高价的私教、租热门商区的房子、去欧洲日本旅游、捧小众文化产品,但没有房产、资产、积蓄,甚至信用卡巨量负债。一句话,是新贵与赤贫的吊诡结合体。

 

 

此词一出,扎心又贴心。朋友们脑回路大致兵分两路。一种:你你你,这说的不就是我吗?另一种:哈哈哈,这绝不是我,我是显形·贫困人口。

 

 

 

 

 

■享受了高级生活还喊穷,矫情不?

 

看来,“隐形贫困人口”这一热词的流行是因为其准确捕捉到了当代青年的痛点。

 

隐形贫困人口,为什么会火,说白了不是因为大家真的贫困,而这就是大家的生活方式,是一种缺乏财商的表现,总期盼着多赚一点钱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实际上,这些人收入不可谓不高,甚至月入2-3万,已经成为马云眼中最幸福的人,但他们还是觉得自己很穷,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你的欲望膨胀的更快。

 

比如赚5000块钱的时候,你只是每天吃盒饭快餐,赚1万了你希望能在外面下馆子了,而月薪2-3万,你开始要吃的有品位,希望能吃点西餐和米其林餐厅,所以你的吃饭开支也从每月几百元,跃升到了上万元。买东西也一样,如果很多人一开始都是淘宝地摊货,随着收入增加,开始买名牌了,这中间的价差超过100倍,甚至有的女孩买一个名牌包包动辄几万,几十万,男人为了买一块名表也得攒上一年的积蓄。

 

生活就是这样,当你的欲望无限膨胀的时候,多贵的东西都有。你永远无法满足自己的欲望,这根本不是多赚钱的事。

 

追求有品质的生活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消费经常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之外,享受了高级生活还高喊自己贫穷,可能就是矫情了。

 

所以,所谓“隐形贫困人口”更多是自我消费不节制所造成的——不是没有钱,只是花得多而已。

 

  提醒:沉浸在诸如“隐形贫困人口”这类“话语温室”中的青年,是时候走出来了。追求生活品质可以,但也要注意经济承受能力;适度矫情可以,但也要活在真实里。

评论
人民日报评论:

    确实,“隐形贫困人口”一词,可以用得很自嘲,但也可以呈现得很真实。其实,很能花钱但没有钱花,并不新鲜,与许多年前说的“月光族”“啃老族”没多大区别。明明消费能力不够,一件3000块的衣服下手稳准狠,外婆知道了一定劈头盖脸来一句:这就是爱慕虚荣!然而,当“隐形”与“贫困人口”结合在一起,它似乎又产生了一种别样的文化语义。

    “我是为了看起来富一点,才穷下来的”。换个角度看,显性奢侈,其实是融入城市的一种方式。当年轻人争相穿上消费文化这件城市生活的羽衣,一定程度上是在求一种安全感。一两件奢侈品——品味的必要彰显;每场不落的电影——社交的有效谈资;与小姐妹一同订健身餐——保证观念不落伍。记得很多年前,有篇文章很火,名字大概是《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今天,一杯星巴克,已是年轻人找个地方休息的标配,消费升级了,奋斗显然有了其他灯塔。

    因此,消极地看,“隐形贫困人口”是有些离经叛道;但积极地说,“隐形贫困人口”也确实是在追逐美好生活的人群,虽然磕磕绊绊、姿态并非那么优美。甚至在批评之前,不妨也先问一句:今天的城市,剥离了电影、打车、时尚、美食、健身,其内容还剩多少呢?

    消费文化是城市生活的大头,商业之水无孔不入。一个地铁灯箱广告,向明星展现,也向嚼着煎饼赶地铁的小白领展现,眼界都被抬得差不多高;社交网络搭桥,网红买手助推,更是大大促进消费知识的扩散,好吃好玩好用的,前一秒钟在上海兴起,后一秒就抵达武汉。没错,富起来的中国,从没有拒绝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也要承认,过度的商业化确实在制造“肾可以不要,iPhone必须买下”的消费错觉。
网友观点
    @小黄人爱绿风衣:我连外表光鲜亮丽都做不到,因为我是真的穷

   @晶晶lancer:回复@只发壁纸:花呗欠了480 是不是该笑一下 不多不多

    @只发壁纸:有些人你看上去挺风光,但是你根本就不知道他花呗里面已经欠了好几千了

    @颜宴:虽然挣钱的能力不行 但花钱的能力很稳定

    @看了也没用Zzzz:我不买贵的东西也还是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