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开锁、私用、破坏……共享单车正遭遇大写的“尴尬”!
新闻内容

如今,成都最流行的一样东西是什么?

 

共享单车!

 

短短数月,街道上涌现摩拜小橙车、ofo小黄车,还有1步小蓝单车等数家品牌,看得人眼花缭乱。

 

当这种最流行的出行方式逐渐被人们接受后,各类问题也接踵而至……

 

用户方:没有道德准入制度 “全民皆贼”

 

 

今天,媒体就刊登了一篇报道《共享单车现漏洞 成都一小学生5秒解锁》

 

 

新闻内容大概是这样>>>

 

成都11岁的毛毛(化名)在小区转悠着,眼睛打量着墙根、楼道、车棚这些容易出现共享单车的地方。发现一辆,就像发现一处“宝藏”——只要是输入数字的马蹄锁,他只用5秒钟就能打开。这并不是他的“独门绝技”,和他年龄相仿的一帮孩子都熟练掌握了这门技术。

 

共享单车公司表示,被小朋友打开的车主要是“一代车”,在车锁方面并没有作过多考虑,使用的都是机械锁。后来发现问题后,已开始逐步使用配备智能密码锁的二代车,现在正陆续回收市面上的一代车。

 

其实,此前这样的新闻并不少见,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做不到……

 

恶意破坏二维码

 

公车私用

 

私装车锁

 

随意停放

 

破坏王

 

在以摩拜单车为首的共享单车品牌在上海出现的时候,有人就曾经多次表示:“这种共享单车在中国活不下去,因为根本没有道德准入制度。

 

似乎要一语成谶!

 

很多不自觉的人就会将共享单车作为自己的私人单车,甚至那些有一定自我道德要求的人,在看多了这种现象之后,也开始加入了这场“共享单车大破坏”之中—将共享单车或放入自己家中,或扣上自己的私人锁。尤其是擅自加锁这种行为,很多人本身其实也曾经是受害者,因为“如果我不加锁,这辆单车很快就会被别人加锁,那我就没有车可以用了。”

 

不遵守规矩的人不断增加,又没有道德准入制度,好好约束的共享经济,结果带来的却是“全民皆贼”的尴尬。

 

 

单车方:最后一公里的野蛮生长

 

除了用户自身的问题,共享单车造成的社会行业影响以及爆红背后管理问题逐渐浮现。

 

受共享单车影响最大的行业群体 >>>

 

单车店师傅:搞死我们了

 

传统单车业生意一落千丈。曾经一天卖出去4-5辆单车,如今一辆也很难卖出去。单车店铺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袭击,“门口的野蛮人”厮杀正酣,单车零配件供应商、景区单车服务商亦难逃厄运。 

 

摩的师傅:90%同行都不干了

 

共享单车出现后,摩的毫无抵抗之力。地铁口放眼望去只有零零散散的几个摩的司机,“共享单车出来后,生意变得很不景气,90%的同行都没有全职干这个了。”忙完一天的工作,摩的周遥略显疲惫。一天接18单,这曾经是周遥的极限。如今这个数字变成了6单。这意味着,他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等待。

 

有人说,“共享单车不但方便公众出行,也能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是‘互联网+出行’下的新商业模式,值得推广”。同时,也有不少诸如“共享单车盈利模式不清晰”“野蛮生长”等质疑声音。

 

比如曾经的“男子将共享单车搬回家被判拘役三个月”、“成都城管收缴百余辆共享单车又退还”、“地铁站口共享单车堆积如山”等事件就引发了舆论热议。

 

评论
共享单车在解决市民“最后一公里”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它为城市缓解拥堵、治理雾霾持续发力。不过,从上述种种案列来看,共享单车遭遇的困境也非常明显:目前,无论是国家层面或地方城市层面,针对共享单车的法律法规几乎是空白。对于一个新生事物来说,很多受众所能想到的首先还是“我能在其中如何把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而不是“自觉维护,让大家的利益最大化”,这种想法最终只会造成恶性循环。而共享单车存在的不少技术问题也频繁遭到网民们抱怨……

小编觉得,好的模式需要政府、企业和使用者共同维护,共享单车的发展考验着各个平台的智慧。希望多方共同发力,这样我们的生活才更便捷!
网友观点
@猫鸣刀:抓两个典型,高校的开除,社会的罚款百倍。
@涂山真名:建议实名制有登记之类的措施。
@冷暖自如--:国民素质,希望国家多往道德方面下药。
@绿风铃1979:素质文明还没达到共享的程度。
@不当老胖子:和芝麻信用这类的绑定在一起。
@YLW大叔:的确是这样的,我们学校的ofo车几乎已经看不到了,都不知道哪儿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