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期
"外婆"是方言要改成"姥姥"?网友:以后都唱《姥姥的澎湖湾》吧
新闻内容

妈妈的妈妈叫什么?这两天,因为“外婆”和“姥姥”这个最日常的称谓,网友又掐上架了。

事情是这样的:前两天,微博网友“鋼筆様子”爆料称,上海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文第24课《打碗碗花》(李天芳著散文),原文中的“外婆”全部被改成了“姥姥”。

 

 

 

为什么要把“外婆”改成“姥姥”呢?有网友找出了去年上海市教委针对这一问题的答复,上海市教委认为,“姥姥”是普通话语词汇,而“外婆”“外公”属于方言。

 

姥姥的澎湖湾,预备,唱!

随着“外婆”“姥姥”携手登上了热搜榜,南北两派的网友更是炸开了锅。

脑洞大开的网友们开始各种普及辣耳朵的段子:

想象一下,“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现在成了“摇到姥姥桥”;

小时候唱的《外婆的澎湖湾》,以后都得改唱“姥姥的澎湖湾”;

还有,周杰伦的那首《外婆》,“今天是外婆生日,我换上复古西装,载着外婆开着拉风的古董车兜兜兜兜风”,看来这下也得改“姥姥”了。

……

甚至南方喊“外婆”的网友晒出了一组视频截图,用另一种方式反驳“外婆”是方言的说法。

 

 

“外婆”是书面语,“姥姥”才是方言

段子归段子,有不少网友对此还的的确确较真了一把,以史料作为论据开始一番论述。多数网友认为,“姥姥”才是方言“外婆”才是标准的书面语。因为在我国历代习惯里,父系和母系一直分得非常清楚,古书里,凡出现母系亲属,一般要在前面加一个“外”字,其解释为“外,远也”,也就是说,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母亲相对于父亲这边,是属于外嫁而来。于是才有了外公、外婆,或者外祖父、外祖母这种称呼。

就连在《史记》和《汉书》中,写到母系里也是表述为“外家”,当年西汉末年最大的问题也是出在了外戚把持朝政的问题。而古书中,几乎没有出现过“姥姥”这种表述,只有民间才会有这些称呼的出现。

查询《北京方言词典》(商务印书馆1985年出版),在“姥姥”的词条下面,有这样几种解释:一是儿童称老年妇女,如刘姥姥;二是反驳词,相当于“哼”“胡说”;三是用于坚决反对,有“任何人”的意思,如“姥姥来了我也不给”;四是指外婆。

上述这段说明两点:其一,外婆并不是方言,而是普通话,解释“姥姥”的时候就用到了“外婆”。因为在词典中是不能用方言解释方言的,除非方言已经成为了通用语。

 

教材编订者修改原作者文章,经过同意了吗?

事实上,方言和普通话的关系并非彼此对立,互相排斥。从历史上看,汉语言一直是双轨的,一面是民族共同语,一面是方言。二者并行不悖。

如果小编没有记错的话,在我们语文课本的学习中很多地方都有方言的痕迹,比如,《孔乙己》里“主顾也没有好声气”中的“声气”,《背影》里“父亲还了亏空”中的“亏空”,都有方言的影子。

先抛开“外婆”到底是不是方言不说,教材编订时以方言为由修改原作本身就还有待商榷。中华民族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本身就是一门大学问,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今天学习普通话,就是在学习各地的方言。学习普通话,课本中的方言不仅无害,而且有益。

再者,小编还想弱弱地问一句:“就这样把原著中的称呼修改了,人家作者同意了吗?”

评论
  事实上,方言和普通话的关系并非彼此对立,互相排斥。从历史上看,汉语言一直是双轨的,一面是民族共同语,一面是方言。二者并行不悖。《论语》记载,孔子当时和弟子们讲《诗》《书》用的就是雅言,执行重要典礼、仪式的时候,也要用共同语——雅言。回到家中,则讲当地方言。也就是说,共同语在公共场合使用,方言在家人之间,或者村里乡人的相聚场合使用,这就是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双轨并行的语言现象。
  方言一旦消失,也会影响共同语的发展。因为共同语在演化过程中,在不断吸收方言的成分以丰富自己。比如,现在普通话中的“尴尬”是从吴方言中吸收的,“煤炭”是从客家方言吸收的等。近年来,“讨说法”“大忽悠”等方言被大众接受并进入普通话,也是方言影响共同语的明证。
  语言文字的学习应该首先坚持尊重文本的原则。文本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文学实体,相对于作者、世界构成一个独立、自足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可能富含历史的、社会的、情感的等多方面的信息。拆解一个有价值的文本,如同进行一次文本上的考古发掘,其价值和意义不言而喻。因此,不尊重文本,对文本的任意删改,都是对原有信息系统的破坏,这不仅仅是文字问题,更是态度问题。尊重文本是学习语文的基础,也是选编教材的基本态度。这是语文学习的内在要求,也是学好语文的前提条件。
网友观点
@许功盖:继甜咸豆腐脑、甜咸粽子、汤圆和元宵之后的又一大争论——“外婆”和“姥姥”之争。

@有态度网友000GoT:外婆是方言的话姥姥也是,都改成外祖母吧。不过这也要改的话,请把教材里所有的爸爸都改成父亲,吃饭都改成用餐。

@特兹:就事论事,外婆的意思是有点歧视的含义,外相对于内,不是自家的意思,现在男女平等,很多孩子都是姥姥一手带大,没必要非强调一个外字。

@liubin20120629:依我看,这个事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做了一个多余的正确动作。说正确,确实是因为普通话的用语基础是北方话。说多余,是因为外婆这个词在普通话交流中也已成为常用词,没有任何交流障碍。语言这个东西随时都在变化,变化的天然规律就是交流畅通,约定俗成,而且促使语言丰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