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四川省畜牧兽医学会在省农业厅、省民政厅、省科协的领导下,在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的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十九大精神,团结带领广大畜牧兽医科技工作者,深入实施“创新争先行动”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脱贫攻坚,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事业,坚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广泛开展学术交流、科普活动、科技咨询服务、建言献策等活动;积极拓展学会职能,设立“天府畜牧兽医科技奖”,开展第三方科技评价工作;充分发挥科技社团作为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积极作用,促进学会的创新发展和自身建设,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发挥人才聚集优势
强化科技支撑作用
开展科技服务。常年组织会员到省内各地,特别是偏远少数民族地区、地震重灾区、扶贫重点县开展科技服务工作。近年来共开展科技讲座、科普报告400余项次,受众4万余人次;开展各类培训近600期次,培训基层人员及专业户5万多人次。组织科技人员2000余人次参加“全国科普日活动”“四川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欢乐藏区行’”“四川省2015年‘法律七进’、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暨文化进万家集中示范服务活动”等科普宣传活动。此外,学会分会专家谢晓红、易军、赖松家主编的《兔标准化规模养殖图册》荣获第三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金奖。
全面参与精准脱贫攻坚战。学会聚焦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动员各分会、各理事单位聚焦贫困地区,发挥科技示范带动作用,带动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学会组织上百名科技人员深入88个县市区的贫困村开展精准扶贫。通过精准扶贫与科研项目实施相结合、与选派科技人员进村入户相结合、与推广科技成果转化相结合、与科技培训相结合原则,着力构建脱贫攻坚长效机制,成效显著,受到各级部门的肯定和帮扶贫困村、贫困户的广泛好评。其中,派驻蓬安县杨家镇伏岭村担任“第一书记”的养羊学分会理事范景胜,扎根“光棍村”,兴水修路、建房养羊,争项目、建机制、开设乡村“百家讲坛”,带领贫困老乡蹚出了产业脱贫坦途,被评为2016“四川省十大扶贫好人”。此外,刘进远等数十名会员被评为全省脱贫攻坚“五个一”驻村帮扶先进个人。
积极建言献策。参与行业调研与规划,为政府建言献策。近年编制咨询、调研报告和规划60余个。草学分会实施了省科协下达的“凉山乌蒙山片区农牧科技需求调研”项目,编制提交了凉山乌蒙山片区农牧科技需求调研报告。学会专家还调研、撰写了“秦巴山区兔业扶贫调研报告”“进一步加强我省藏区草原生态建设的建议”“四川省家兔规模养殖界定标准”“四川省公益民生领域重大技术创新报告(羊)”等调研报告,编制了“天全县畜禽良种繁育体系项目(生猪)”“四川省肉牛肉羊产业发展方案(羊)”等方案,向各级政府部门提出了畜牧产业发展的相关对策和建议,供政府决策参考,很好地起到了参谋助手作用。
勇于担当应急任务。在“4.20”芦山地震抗震救灾与恢复重建中,学会在第一时间向学会专家征集建议和具体措施,并向相关部门汇报;学会专家马晓平副教授等人分别带领60余名专家和大学生志愿者组成动物防疫应急小分队,奔赴宝兴、芦山等重灾区,迅速开展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为灾后无大疫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学会名誉理事长万昭军和理事长蒋小松带领相关专家,赴天全县查看畜牧业灾情,并与天全县和宝兴县共商畜牧业如何科学规划和科学重建;学会专家编印发放应急技术手册,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共为灾区无偿编制灾后恢复重建规划10个。
积极开展学术交流
推动创新发展
发挥学会的学术交流主渠道作用,围绕畜牧兽医科技创新与发展,开展了一系列学术交流活动,加强了信息沟通、研究协作和科技创新,活跃了学术思想,营造了良好学术氛围。近年共举办学术交流活动90余次,征集论文800余篇,编印论文集9册,参会人员总计6000余人次。组织会员参加国内学术交流会3200余人次,交流论文700余篇;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300余人次,交流论文100余篇。学会举办的学术年会在全省畜牧界已有很高影响力,近年来,学会主办、承办了四川省畜牧兽医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学科传承发展与技术创新学术研讨会、四川省第二届羊业发展大会、西南地区第二届宠物医师技术交流会、四川省羊业发展论坛等影响力较大的学术交流活动。
全心全意服务会员
建设“科技工作者之家”
一是积极为会员提供交流平台,在中国畜牧科技信息网设学会专栏,并通过网站、微信、邮件、短信等形式及时发布相关的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市场动态、政策等信息,加强会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加快技术传播。多个分会建有会员交流QQ群、微信群,营养分会还开办了微信公众号。
二是鼓励会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不定期邀请知名专家来川开展讲座,与会员交流学科前沿动态。
三是关心科技人员成长,牵线搭桥鼓励会员到企业锻炼或合作实施项目,并为会员提供执业兽医师考前培训。
四是向团体会员单位免费寄送学会主办的《四川畜牧兽医》杂志;为相关会员寄送《现代兔业报》、营养分会内部期刊《会讯》,介绍宣传会员单位相关信息。
五是设立“天府畜牧兽医科技奖”“青年优秀论文奖”,表彰奖励优秀畜牧兽医科技工作者。
六是积极举荐优秀科技人员,为青年科技工作者脱颖而出铺路搭桥。近年来,学会4名会员获“四川省青年科技奖”,2名会员被评为“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先进工作者”,2名会员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5名会员被评为省科协“学会工作先进个人”。
积极改革创新
大力拓展学会职能
编辑出版《邱祥聘学术文选》。邱祥聘是学会的创始人,是世界著名家禽育种学家和教育家,是中国现代家禽学奠基人之一,曾任世界家禽学会中国分会会长。为展示邱祥聘的科研成果、学术思想和治学精神,学会于2014年9月编辑出版《邱祥聘学术文选》,并向全国29个大学图书馆,47个畜牧(院)所、学院,32个省级畜牧兽医学会,134名国家肉鸡、蛋鸡、水禽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寄送了300余本,受到广泛好评。
研讨提高办刊质量。为提升学会主办学术期刊《四川畜牧兽医》的质量,促进杂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同提高,学会与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四川畜牧兽医杂志社联合召开编委座谈会,就杂志的方向定位、装帧形式、内容质量、运作模式等方面,以及面对数字媒体的强烈冲击,传统纸质媒体如何转型进行了探讨。《四川畜牧兽医》2006年起连续入选四川省农家书屋工程期刊推荐目录。
开展天府畜牧兽医科技奖评选表彰。为响应创新驱动国家战略,激励畜牧兽医科技人员特别是基层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加快四川畜牧科学技术事业发展和畜牧业现代化建设,学会设立天府畜牧兽医科技奖,奖励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首届天府畜牧兽医科技奖”共评出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该奖项同年还获得了省科协“创新和服务能力提升项目”立项支持。
开展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学会为拓展自身职能,充分发挥科技社团在科技评价中的独立第三方作用,今年4月启动科技成果评价工作,评价范围包括:畜牧兽医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类、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类、社会公益类和软科学研究类科技成果。2017年共评价科技成果7项。
积极申报实施省科协学会能力提升项目。自省科协组织省级学会申报、实施学会能力提升项目以来,学会均组织各分会结合自身实际,按要求积极申报。2013年以来,共申报省科协项目10项,已立项6项。立项项目包括学术交流活动类,决策咨询与建言献策类,承接、拓展职能及学会特色活动类。所有承担项目均按要求圆满完成目标任务。
近年来,学会的工作取得长足进展,成绩突出。学会连续获四川省科协2013、2014、2015、2016年度“四川省学会工作先进集体”表彰,获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第七届先进集体”表彰,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民政厅“四川省社会组织先进集体”表彰。(四川省畜牧兽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