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源镇以精华灌区为载体
打造乡村振兴实践样板

http://www.scol.com.cn  (2018-09-27 14:52:22)  来源:四川在线  编辑:林霜

7月26日,都江堰市委召开十四届八次会会提出:高标准建设成都康养旅游综合功能区,全力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都江堰市生动实践。坚持集群发展,协同共兴,优先做强“四核引领”,积极促进“四区聚集”,着力强化“协同支撑”的康养旅游全域空间发展格局。

聚源镇以精华灌区核心示范区(简称“灌区映像”)为载体,深度挖掘以都江堰灌区农耕文明为代表的天府文化价值,突出“文化展示+川西林盘+大地景观”功能定位,通过“理水、护林、亮田、彰文、兴业”等方式,延伸康养旅游生态圈、产业圈、农耕文化圈。

绘制美丽乡村“新画卷”

在土地流转问题上,聚源镇按照“群众为主体,资源换资金”的原则,在涉及的三坝和龙泉社区分别成立2个资产管理公司,由资产管理公司作为业主,全面开展土地整理工作。充分运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项目区农用地实施整体流转,农民的住房和宅基地实施整体置换,置换方式以建设新居或货币补偿等方式自愿选择。

正在建设中的精华灌区展示中心上下两层共1000平米,将集中展现天府文化、灌区文化。(补充)

在示范林盘打造中,对“周家院子”的房屋、道路、树木、花草,及有历史价值的生产生活用品进行登记造册、留存。对整个区域进行详细的保护“把脉”,提出并编制相应的保护规划,做到建筑风格保持、沟渠水景引入、文化元素置入、院落环境提升等。邀请文化名人、专家实地调研、座谈研讨,挖掘院落文化,探讨文化元素置入等,对整个区域的文化元素置入进行详细规划。

同时,田园景观建设已初现雏形。建设动静相宜生态景观,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发挥灵感巧思,依托两条环形木栈道连接农田、水系、林盘、景观等。置入都江堰市治水名言,复制都江堰市宝瓶口“深淘滩 低作堰”6个字,根据田块大小同比例放大6个字,用紫色水稻和传统水稻配合栽种方式,在田园中央呈现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治水名言,以此再现天府水文化的治水理念和思想。引入“北稻南移”工程,借鉴“北稻南移”工程水、旱稻栽植技术和大地景观营造的成功经验,以水、旱轮作方式耕种北方粳稻品种,共试验种植285亩,136个品种。

铸就乡村旅游“恒动能”

智慧化建设。搭建“i-town小镇官方”AP终端,实现区域内周家院子主要街道、集中活动区免费Wi-Fi覆盖,逐步建立全域免费网络共享平台;开发具有“灌区映像”特色的“天府.云端小城”APP,以APP为窗口获取医疗、教育、旅游、便民等等八大主题资讯,建立居民、游客共享智能生活平台;以信息互动屏、大数据中心等展示平台,搜集、存储、处理、分享小镇政务、农业、医疗、教育、公共设施等数据,搭建智慧管理数据综合运用平台。(大数据助力、产业智能化)

文创品牌打造。依托聚源竹雕、“画家村”等文化底蕴优势,打造大师工坊、手艺坊;依托“四川工商技术学院”等教育优势,建立体验作坊、写生基地等;深度挖掘农产品特性,寻找独具差异性的产品,将灌区文化融入,开发、包装一批旅游农产品。通过系列化的场景设计、文艺演出、创意小品等文化创意主题活动融入,提升“吃、住、行、游、购、娱”品质。

筑牢乡村振新“新基石”

建全组织架构。从辖区影响力较大的驻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中,选聘社区党委“兼职委员”,参与解决建设、治理难题。与金都商业银行、都江堰杰琳康复医院等驻镇单位、“两新”组织结对共建,瞄准薄弱环节,加强资源整合,以参与式服务项目认领的方式,联合开展金融服务、社工服务和志愿者服务等。建立资产管理公司党支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开展社区土地整理,发展壮大社区集体经济。

培育人才队伍。分层分类建立“乡土人才库”、培养培育“土专家”、“农创客”,吸引创业人才回乡创业。 依托“北稻南移”水稻科研基地,探索优质、高产、高效、集约、环保的农业种植方式,开展水稻种植技术“土专家”培训。将镇域内学校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聚集地和智囊团,培养创新创业的生力军,搭建文创联盟平台,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吸引更多人加入到文化创新创业的队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