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造血式”重建 安州插上“腾飞之翼”
2018-05-11 08:46:48 来源:四川日报 编辑:邓强
-
人物
矿工夫妻手绣鞋垫送恩人
□本报记者文莎
“终于能去当面感谢恩人,完成我的心愿。”5月9日,记者在雎水镇见到彭国华时,说起他和妻子去上海见恩人的情景,依然很激动。
今年48岁的彭国华是绵阳市安州区雎水镇人。“5·12”汶川特大地震时,他被埋在雎水镇一家矿场的矿洞里,在黑暗的矿井下坚持172小时后获救,并被送到附近的帐篷医院里救治。
在那里,彭国华得到上海某医院医疗志愿者团队的精心照料。“是他们把我从‘鬼门关’拉回来的。”彭国华难忘那些日子:护士每天通过注射器给他喂营养液,医生还把自己的衣服送给他……“黄海、王进华、杨亚娟、周燕燕……每一个恩人我都记在心里。”
康复后,彭国华想着灾区重建需要大量的建筑工人,于是学起了泥瓦匠,从打杂的小工做到娴熟的技术工,工资也从80元一天涨到了200元一天。家里还种着30多亩的柳杉林,每年打工和卖木材的收入超过3万元。
日子越过越好,但彭国华从未忘记曾救助过他的恩人,去上海当面道谢,是他多年来的心愿,“以前怕路上开销大,不敢去,这几年终于手头宽裕了。”
4月9日,彭国华和妻子带着蜂蜜、鞋垫等礼物抵达上海,找到那家医院,送上一面印有“天灾无情 大爱无疆”的锦旗。“这些鞋垫,都是我们这十年间为这些恩人绣的。”彭国华的妻子说。
让他没想到的是,当年的医生和护士一眼就认出了他。“很亲切,就像多年没有见面的亲人一样。”彭国华说,这次他与恩人们都相互加了微信,还专门建立了微信群,“方便以后多发点家乡变化的照片给他们。”
切片
放弃30万元年薪他返乡建民宿
□本报记者文莎
“翎谷·濯缨”——陈远航在绵阳老家建民宿时,选了这个名字,“取自《楚辞·渔父》,寓意超脱世俗。”
他今年32岁,从西南大学建筑专业毕业后,在成都一家园林设计院上班,年收入可达30万元,在老家安州区晓坝镇齐心村,他一直是父母的骄傲。因此,当2016年他作出“返乡建民宿”的决定时,一度遭到父母反对,“我妈当时就问我脑子是不是烧坏了。”
但陈远航认为,“归来”,是他能给家乡最好的“礼物”。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这个位于山谷的村落几乎被夷为平地。在政府补贴扶持下,村民靠双手重建了家园。虽然陈远航当时已在成都站稳脚跟,但这段经历一直牵动着他,“想帮家乡做点什么。”
几次回家,他注意到一件事:齐心村别名“蝴蝶谷”,环境优美,植被丰富,地震后政府又重建了道路,非常适合搞生态旅游,但村里没有什么接待配套设施,“建一个民宿,可以吸引更多游客来帮助村民增收。”
为了争得家人的支持,他带着母亲去丽江、重庆、成都体验民宿,又通过母亲说服了5户有兴趣的村民,众筹了300万元,在小溪边建起了这个19间独栋房的民宿。他最为得意的是帐篷房的设计,“夏天是避暑的好去处。”
民宿销售“上网”,经常“一房难求”。10多名员工全都从村里招募,“每人月收入将近2000元。”
还有一些人不满足于打工。陈远航说,现在明确想参与民宿事业、找他帮忙设计或改造房子的就有七八户村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