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援建带动 古城探路转型增效
2018-05-11 08:46:48 来源:四川日报 编辑:邓强
-
人物
一位安徽人的松潘情缘
□本报记者王虹安徽日报记者罗宝
5月9日,松潘县川主寺镇,县旅游市场综合执法局副局长石斌正帮涉旅企业办理手续。
10年前,石斌还是一名来自安徽的抗震救灾大学生志愿者。这10年里,他娶了一位松潘当地的藏族姑娘,并有了孩子。如今,定居松潘的他自称是“安徽松潘人”。
回忆十年前,石斌感触颇深。“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时,石斌正在安徽的一所大学里读书。得知安徽省对口支援松潘县灾后恢复重建时,石斌热血沸腾。毕业后,他毅然踏上了去往高原古城松潘的道路,开始了志愿者生涯。
2008年7月17日,到松潘的第二天,石斌就来到大姓乡开始工作。发放物资、整理档案、为建房选址测绘……眼看着大姓乡云昌村的安徽情缘小区建成,47户藏民告别高半山,住进了新居,石斌也被高原烈日晒成了“黑人”。
随着安徽对口援建工作完成,很多援建人员陆续撤回安徽。石斌却决定“留下来”。他是家中独子,“父母亲一 开始舍不得我,后来,他们慢慢也能理解我了。”石斌说,留,是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我更要好好工作,才能无愧于心。”
2012年,石斌考入松潘县质量技术监督局。之后,他先后在松潘县食药监局、松潘县旅游市场综合执法局工作。回想这十年,他说,这是“奋斗的十年、奉献的十年、收获的十年、感恩的十年,更是无怨无悔的十年”。他也希望更多的青年志愿者能到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去,奉献青春,收获成长。
现场
绿色羌活酝酿致富希望
□本报记者王虹
5月10日,位于松潘县岷江乡的羌活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一片绿色。村民俄么和其他几位村民正蹲在田里,给羌活除草,“再过2年,这些羌活就能卖了。”
松潘县是川西北重要的中药材原产地,拥有优良的生态环境、明显的生物多样性特征,适宜多种中药材生长。在震后的援建中,安徽省注重产业规划发展,引导松潘县推动特色经济作物基地建设,中药材的规模化种植由此发展起来。
2012年,松潘县岷江乡北定关村成立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并流转土地发展种植基地1000余亩。占地20亩的羌活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就在其中。
松潘县农技人员杨全贵介绍,羌活成长期需要好几年,但每亩产值可达1.2万元,“综合算起来收入比种玉米等传统作物要好些。”
发展基地也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因为住在附近,俄么把自己的4亩土地流转给了基地,平时一有空就到基地来找些除草、守门之类的活儿,一个月还有近3000元收入。
此外,合作社还开展中药材种植奖补试点工作。农户自发种植,在农产品验收合格后,农户可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获得补助。补助金额直接与种植户种植品种、种植效果挂钩。“我们还不定期对村民进行技术培训,不断提升村民的种植技术。”杨全贵介绍。
据悉,目前松潘县已发展羌活等中药材近2万亩。下一步,该县还将在扩大中药材种植面积的同时,发展蔬菜、高山水果等经济作物,带动当地村民增收致富。